“忍见佳城石上题”出自宋代阳枋的《挽心友李应之判县》,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ěn jiàn jiā chéng shí shàng tí,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忍见佳城石上题”全诗:书剑追随偏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明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作者离乡远游、思念故友的情感,以及对故乡和友情的深深怀念。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书剑追随偏蜀西,
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明林中约,
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
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
泪落巴山望欲迷。
诗词的诗意是,作者在远离故乡的旅途中,书剑相伴,一路追随到蜀地的西部。然而,当他归来时,窗外明亮的月光中能听到朝鸡的鸣叫声,这使他感觉时光已过,岁月流转。他与心友约定在明年的林中相会,但他忍受不住在佳城的石头上题写的友人的题字的呼唤。
诗词的赏析,通过描绘远离故乡的旅途,诗人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重和思念之情。诗中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窗外明亮的月光和朝鸡的鸣叫声,突出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使人感叹光阴荏苒。而作者忍受不住友人在佳城的石头上题字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友情的深深怀念。最后两句“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能早日回到故乡,无法守护家乡的愧疚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故乡的深情思念,展现了宋代士人的风度和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诗词更具意境和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作者对友情和家乡的深情追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wǎn xīn yǒu lǐ yīng zhī pàn xiàn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shū jiàn zhuī suí piān shǔ xī, guī lái chuāng yuè tīng cháo jī.
书剑追随偏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xiāng qī suì míng lín zhōng yuē, rěn jiàn jiā chéng shí shàng tí.
相期岁明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jǐn lǐ rén xī yān rǎn rǎn, héng chuān lù jiǒng cǎo qī qī.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qián nán kuì wǒ cuī guā shù, lèi luò bā shān wàng yù mí.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拼音:rěn jiàn jiā chéng shí shàng tí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