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门前柳”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酬秦系》,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uì yì mén qián li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最忆门前柳”全诗:鹤书犹未至,那出白云来。
旧路经年别,寒潮每日回。
家空归海燕,人老发江梅。
最忆门前柳,闲居手自栽。
酬秦系秦官长卿,脸色温和之人。鹤对文卓言,单脚似帆船。江云满腹雪,衰绪满囗贤。山国华夷物,本是应辞禅。南宫归敝蚁,北树信遨颠。青冥映丹槛,孤征欲万年。犹恐建安久,情长实作厌。不欺平津令,愿得五谷全。不秀凤凰羽,幸有留芳泉。山高人未见,仙伴去何边?路遥无归鸟,杨柳千行绵。背羽蒙太子,甘心同瓦砖。鲁公昌宪策,得意忍愁巅。苟无万金贵,独立试昇天。江汉翻黄察,长卿未夜回。莫道归将绝,扶桑有返船。
诗词的中文译文:回秦系秦官长卿,容貌和善之人。鹤书尚未到,那出白云来。旧路多年别,寒潮每日回。故乡空有海燕,人年老了发花梅。最怀念门前的柳树,闲居时亲手栽培。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词是刘长卿写给秦官的回信。诗人表达了自己思乡之情,回忆过往的离别和时光的流转,同时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感受和对家乡的眷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家乡的柳树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情感,又展示了诗人的修养和对诗歌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抒情,诗人给读者带来了诗意和美感。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的忧虑和愁绪。
chóu qín xì
酬秦系
hè shū yóu wèi zhì, nà chū bái yún lái.
鹤书犹未至,那出白云来。
jiù lù jīng nián bié, hán cháo měi rì huí.
旧路经年别,寒潮每日回。
jiā kōng guī hǎi yàn, rén lǎo fā jiāng méi.
家空归海燕,人老发江梅。
zuì yì mén qián liǔ, xián jū shǒu zì zāi.
最忆门前柳,闲居手自栽。
拼音:zuì yì mén qián liǔ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