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倒秋壑”出自唐代齐己的《过西山施肩吾旧居》,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uáng qián dào qiū hè,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床前倒秋壑”全诗:大志终难起,西峰卧翠堆。
床前倒秋壑,枕上过春雷。
鹤见丹成去,僧闻栗熟来。
荒斋松竹老,鸾鹤自裴回。
《过西山施肩吾旧居》,唐代齐己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大志难以实现的悲凉心情。诗中提到的西峰,是指长安西北方的终南山,它的美丽景色被诗人形容为“卧翠堆”。诗人常年居住在这里,他床前的秋壑流淌的清凉泉水倒映着秋天的景色。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他枕着枕头,听着远处传来的春雷声,思索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起伏。他感叹鹤见丹时飞去了,僧听到栗子成熟就来了。他的房屋已经荒凉,松竹也变得古老,就像是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样。他用鸾凤的形象来比喻寂寞的心境,意味着他的希望和梦想都已经离他而去。
诗意深远,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心境的变化,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悲观和失望。诗中的意象丰富,用山水、春雷、树木、鸟兽等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世态炎凉,展现了诗人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给人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觉,展示了唐代士人的多愁善感和对人生的思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以及一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渺小和无助的境遇。诗人对于大志的终难起和寂寞的境地,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痛苦思考。
整首诗写得凄清却富有韵味,用诗人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塑造了一幅忧郁而优美的画面。诗中的意象独特,富有想象力,给人以深思。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感受,画面鲜明而感人。这首诗在形式和主题上都显示了唐代诗人的才华和审美追求,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guò xī shān shī jiān wú jiù jū
过西山施肩吾旧居
dà zhì zhōng nán qǐ, xī fēng wò cuì duī.
大志终难起,西峰卧翠堆。
chuáng qián dào qiū hè, zhěn shàng guò chūn léi.
床前倒秋壑,枕上过春雷。
hè jiàn dān chéng qù, sēng wén lì shú lái.
鹤见丹成去,僧闻栗熟来。
huāng zhāi sōng zhú lǎo, luán hè zì péi huí.
荒斋松竹老,鸾鹤自裴回。
拼音:chuáng qián dào qiū hè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药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