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识春深恨”出自唐代刘长卿的《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ng shí chūn shēn hè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莺识春深恨”全诗:王师劳近甸,兵食仰诸侯。
天子无南顾,元勋在上游。
大才生间气,盛业拯横流。
风景随摇笔,山川入运筹。
羽觞交饯席,旄节对归舟。
莺识春深恨,猿知日去愁。
别离花寂寂,南北水悠悠。
唯有家兼国,终身共所忧。
《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
王师劳近甸,兵食仰诸侯。
天子无南顾,元勋在上游。
大才生间气,盛业拯横流。
风景随摇笔,山川入运筹。
羽觞交饯席,旄节对归舟。
莺识春深恨,猿知日去愁。
别离花寂寂,南北水悠悠。
唯有家兼国,终身共所忧。
中文译文:
王师劳累近国都,军饷依赖诸侯。
天子无暇顾南方,元勋位居上游。
才华横溢,因此事业昌盛,挽救乱世的局面。
风景随着我的笔,山川融入我的谋划。
举杯交饯于盛宴,旌节挥舞对归舟。
莺儿知道春天的深处有别离的伤悲,猿猴知道日子的流逝带来的愁苦。
分别后花儿黯淡无声,南北水流悠悠。
我只愿家国兼顾,与你们共同忧虑终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离开湖南时留给辛大夫的告别诗。诗中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忧虑与思念之情,表达了自己身为官员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诗人描绘了王师劳累近国都,军饷依赖诸侯的局面,表现了天子无暇顾及南方而把军务交给了元勋们。诗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表现自己对乱世的拯救之心。他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横溢,以此来挽救当时的局势,融入山川的运筹谋划中。在离别的时刻,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离别之情,同时也道出了日子的流逝带来的忧愁。诗人以花凋谢、水流淌作为离别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家国兼顾的愿望,与其他人共同分担国家的忧愁。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离别之情,以及对身为官员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对王师、诸侯、天子等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周旋于政治与文化之间,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与使命感。其基调庄严肃穆,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和愿望,并以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唤起读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hú nán shǐ hái, liú cí xīn dài fū
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
wáng shī láo jìn diān, bīng shí yǎng zhū hóu.
王师劳近甸,兵食仰诸侯。
tiān zǐ wú nán gù, yuán xūn zài shàng yóu.
天子无南顾,元勋在上游。
dà cái shēng jiān qì, shèng yè zhěng héng liú.
大才生间气,盛业拯横流。
fēng jǐng suí yáo bǐ, shān chuān rù yùn chóu.
风景随摇笔,山川入运筹。
yǔ shāng jiāo jiàn xí, máo jié duì guī zhōu.
羽觞交饯席,旄节对归舟。
yīng shí chūn shēn hèn, yuán zhī rì qù chóu.
莺识春深恨,猿知日去愁。
bié lí huā jì jì, nán běi shuǐ yōu yōu.
别离花寂寂,南北水悠悠。
wéi yǒu jiā jiān guó, zhōng shēn gòng suǒ yōu.
唯有家兼国,终身共所忧。
拼音:yīng shí chūn shēn hèn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四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