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风檐依路湿”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风檐依路湿”出自宋代李弥逊的《又和少章别》,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ēng yán yī lù shī,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风檐依路湿”全诗

《又和少章别》

风檐依路湿

非无山林意,去住亦随缘。
落日有归翼,乱山犹着鞭。
风檐依路湿,烟树著行圆。
沮绝归时思,新诗句句传。


赏析


《又和少章别》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再次与少章离别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慨和思考。诗人认为人生中的离别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是离开还是停留,都须顺从命运的安排。夕阳下鸟儿归巢,乱石上马鞭仍挂着,风檐上的路已湿润,烟树围绕着行旅。当诗人沮丧、失望或者迷茫时,他便会回忆起过往,寄托思绪于新的诗句,以传递自己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描绘了别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理解。诗中的"非无山林意,去住亦随缘"表明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接受和顺从。夕阳下的鸟儿归巢和马背上挂着的马鞭,都是在时光流转中的瞬间,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离别的不舍和无奈。风檐上的湿润和周围的烟树,把人的行旅环绕其中,给人一种寂寞和迷茫的感觉。最后,诗人通过回忆和创作新的诗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描写,通过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和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它表达了一种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命运的顺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对未来的希望。

“风檐依路湿”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òu hé shǎo zhāng bié
又和少章别

fēi wú shān lín yì, qù zhù yì suí yuán.
非无山林意,去住亦随缘。
luò rì yǒu guī yì, luàn shān yóu zhe biān.
落日有归翼,乱山犹着鞭。
fēng yán yī lù shī, yān shù zhe xíng yuán.
风檐依路湿,烟树著行圆。
jǔ jué guī shí sī, xīn shī jù jù chuán.
沮绝归时思,新诗句句传。

“风檐依路湿”平仄韵脚


拼音:fēng yán yī lù shī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四缉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