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有亲赋”出自唐代齐己的《溪斋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ián jū yǒu qīn fù,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闲居有亲赋”全诗:岂敢言招隐,归休喜自安。
一溪云卧稳,四海路行难。
瑞兽藏头角,幽禽惜羽翰。
子猷何处在,老尽碧琅玕.
杉竹映溪关,修修共岁寒。
幽人眠日晏,花雨落春残。
道妙言何强,诗玄论甚难。
闲居有亲赋,搔首忆潘安。
《溪斋二首》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这首诗以溪斋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心境。
诗的中文译文:
岂敢言招隐,归休喜自安。
我岂敢说我招来了隐士,安心归隐如此欣喜。
一溪云卧稳,四海路行难。
一条溪水云舒展得稳定,四面八方的路途艰难。
瑞兽藏头角,幽禽惜羽翰。
祥瑞的兽类躲藏着角,幽静的鸟儿珍惜自己的羽翰。
子猷何处在,老尽碧琅玕。
我的仁慈在哪里呢?老了以后,我的领悟能力将会用尽。
杉竹映溪关,修修共岁寒。
松树和竹子映照着溪水的关口,日复一日修行在岁月的寒冷中。
幽人眠日晏,花雨落春残。
幽居的人在夕阳下入睡,春花的雨水落在残败的春天。
道妙言何强,诗玄论甚难。
道理和妙言何其困难,写玄奥的诗辞更加艰深。
闲居有亲赋,搔首忆潘安。
闲居中,有亲人赠诗赋,我不禁搔首回想起潘安。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隐居高人为题材,表达了诗人的怀旧之情和隐逸之志。诗歌中使用了众多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充满了意境和诗意。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并以自己寻求隐居的心愿与实际的现状相对比。诗中描绘了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形象,通过表现自然的安宁与宁静来对比现实的繁忙与苦难。诗人抒发了对道理与诗意的追求,但也感到其中的困难与隐晦。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闲居中受到亲人赠诗的回忆,以此表达对隐居文人潘安的敬意和思念。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和隐居儒士的形象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追求,表达出了对安宁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文学艺术的钻研与渴望。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出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赞美,并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哲学思考。
xī zhāi èr shǒu
溪斋二首
qǐ gǎn yán zhāo yǐn, guī xiū xǐ zì ān.
岂敢言招隐,归休喜自安。
yī xī yún wò wěn, sì hǎi lù xíng nán.
一溪云卧稳,四海路行难。
ruì shòu cáng tóu jiǎo, yōu qín xī yǔ hàn.
瑞兽藏头角,幽禽惜羽翰。
zi yóu hé chǔ zài, lǎo jǐn bì láng gān.
子猷何处在,老尽碧琅玕.
shān zhú yìng xī guān, xiū xiū gòng suì hán.
杉竹映溪关,修修共岁寒。
yōu rén mián rì yàn, huā yǔ luò chūn cán.
幽人眠日晏,花雨落春残。
dào miào yán hé qiáng, shī xuán lùn shén nán.
道妙言何强,诗玄论甚难。
xián jū yǒu qīn fù, sāo shǒu yì pān ān.
闲居有亲赋,搔首忆潘安。
拼音:xián jū yǒu qīn fù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