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君看张夫人”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君看张夫人”出自宋代苏辙的《同孔常父作张夫人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ūn kàn zhāng fū ré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君看张夫人”全诗

《同孔常父作张夫人诗》

君看张夫人

女子勿言弱,男儿何必强。
君看张夫人,身举十五丧。
头上脱笄珥,箧中斥襦裳。
筑坟连丘山,松柏郁苍苍。
亲戚不为助,涕泣感道傍。
昔有王氏老,身为尚书郎。
亲死弃不葬,簪裾日翱翔。
白骨委庐陵,宦游在岐阳。
一旦有丈夫,轩轩类佯狂。
相面识心腹,开口言灾祥。
嗟汝平生事,不了令谁当。
汝身暖丝绵,汝口甘稻粱。
衣食未尝废,此事乃可忘。
一言中肝心,投身拜其床。
傍人漫不知,相视空茫茫。
终言汝不悛,物理久必偿。
儿女病手足,相随就沦亡。
鄙夫本愚悍,过耳风吹墙。
明年及前期,长子忧骭疡。
一麾守巴峡,双柩还故乡。
弱息虽仅存,蹒跚亦非良。
谁言天地宽,纲目固自张。
古事远不信,近事世所详。
企张非求福,祸败当惩王。
〈嘉祐末年,李士宁言,王君事于右扶风,其报甚速。
张夫人,南都人,孔推官常甫作诗言其贤,邀余同作,并言李生事,或足以警世云。
〉主


赏析


女人不要说弱,男小孩何必强。
你看张夫人,本人推荐十五期间。
头上去掉簪子耳环,箱子里被襦裙。
筑坟连山丘,松柏苍苍郁郁。
亲戚没有帮助,哭着感谢路边。
从前有王氏年老,身为尚书郎。
死了亲人抛弃不葬,簪着天翱翔。
白骨委托庐陵,宦官游在岐阳。
一旦有丈夫,轩窗类假装发疯。
相脸识别心脏,开口说灾祥。
喂你平生事,没有了让谁当。
你身暖丝绵,你的嘴吃稻谷。
衣食不曾停止,这件事就可以忘记。
一句话中肝心,投身拜他的床。
旁人漫不知道,相对空茫茫。
最后说你不悔改,物理时间必须偿还。
儿女病手足,跟着就沦亡。
农夫本愚悍,经过了风吹墙。
第二年及之前,长子去世小腿溃疡。
一举占据巴峡谷,双灵柩运回故乡。
我虽然仅存,摇摇晃晃也不好。
谁说天地宽,纲目本来张。
古事远不信,近事世所详细。
企张不是追求幸福,失败会惩罚王。
〈嘉佑末年,李士宁说,王先生工作于右扶风,他的报告很快。
张先生人,南京人,孔推官常杜甫作诗称赞他们贤明,邀请我同作,都说李先生工作,有时足以警告世人说。
〉主

“君看张夫人”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óng kǒng cháng fù zuò zhāng fū rén shī
同孔常父作张夫人诗

nǚ zǐ wù yán ruò, nán ér hé bì qiáng.
女子勿言弱,男儿何必强。
jūn kàn zhāng fū rén, shēn jǔ shí wǔ sàng.
君看张夫人,身举十五丧。
tóu shàng tuō jī ěr, qiè zhōng chì rú shang.
头上脱笄珥,箧中斥襦裳。
zhù fén lián qiū shān, sōng bǎi yù cāng cāng.
筑坟连丘山,松柏郁苍苍。
qīn qī bù wéi zhù, tì qì gǎn dào bàng.
亲戚不为助,涕泣感道傍。
xī yǒu wáng shì lǎo, shēn wéi shàng shū láng.
昔有王氏老,身为尚书郎。
qīn sǐ qì bù zàng, zān jū rì áo xiáng.
亲死弃不葬,簪裾日翱翔。
bái gǔ wěi lú líng, huàn yóu zài qí yáng.
白骨委庐陵,宦游在岐阳。
yī dàn yǒu zhàng fū, xuān xuān lèi yáng kuáng.
一旦有丈夫,轩轩类佯狂。
xiàng miàn shí xīn fù, kāi kǒu yán zāi xiáng.
相面识心腹,开口言灾祥。
jiē rǔ píng shēng shì, bù liǎo lìng shuí dāng.
嗟汝平生事,不了令谁当。
rǔ shēn nuǎn sī mián, rǔ kǒu gān dào liáng.
汝身暖丝绵,汝口甘稻粱。
yī shí wèi cháng fèi, cǐ shì nǎi kě wàng.
衣食未尝废,此事乃可忘。
yī yán zhōng gān xīn, tóu shēn bài qí chuáng.
一言中肝心,投身拜其床。
bàng rén màn bù zhī, xiāng shì kōng máng máng.
傍人漫不知,相视空茫茫。
zhōng yán rǔ bù quān, wù lǐ jiǔ bì cháng.
终言汝不悛,物理久必偿。
ér nǚ bìng shǒu zú, xiāng suí jiù lún wáng.
儿女病手足,相随就沦亡。
bǐ fū běn yú hàn, guò ěr fēng chuī qiáng.
鄙夫本愚悍,过耳风吹墙。
míng nián jí qián qī, zhǎng zǐ yōu gàn yáng.
明年及前期,长子忧骭疡。
yī huī shǒu bā xiá, shuāng jiù hái gù xiāng.
一麾守巴峡,双柩还故乡。
ruò xī suī jǐn cún, pán shān yì fēi liáng.
弱息虽仅存,蹒跚亦非良。
shuí yán tiān dì kuān, gāng mù gù zì zhāng.
谁言天地宽,纲目固自张。
gǔ shì yuǎn bù xìn, jìn shì shì suǒ xiáng.
古事远不信,近事世所详。
qǐ zhāng fēi qiú fú, huò bài dāng chéng wáng.
企张非求福,祸败当惩王。
jiā yòu mò nián, lǐ shì níng yán, wáng jūn shì yú yòu fú fēng, qí bào shén sù.
〈嘉祐末年,李士宁言,王君事于右扶风,其报甚速。
zhāng fū rén, nán dōu rén, kǒng tuī guān cháng fǔ zuò shī yán qí xián, yāo yú tóng zuò, bìng yán lǐ shēng shì, huò zú yǐ jǐng shì yún.
张夫人,南都人,孔推官常甫作诗言其贤,邀余同作,并言李生事,或足以警世云。
zhǔ
〉主

“君看张夫人”平仄韵脚


拼音:jūn kàn zhāng fū rén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平韵) 下平十二侵

作者简介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作者介绍


苏辙的生平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人物主要活动年谱:

  嘉祐六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的评论

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古文写作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争论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