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袖半笼金约臂”出自宋代陈允平的《明皇按乐图》,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uì xiù bàn lóng jīn yuē bì,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翠袖半笼金约臂”全诗:日日霓裳宴彩楼,三千歌粉侍宸旒。
月明宫殿双龙伏,云拥箫韶九凤游。
翠袖半笼金约臂,宝钗斜坠玉搔头。
不知舞到弓弯处,一拍春风一拍愁。
《明皇按乐图》是宋代诗人陈允平的作品。这首诗以宴会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下面是《明皇按乐图》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日日霓裳宴彩楼,
三千歌粉侍宸旒。
月明宫殿双龙伏,
云拥箫韶九凤游。
这一句描述了日复一日、绚烂多彩的霓裳舞宴在彩楼上举行,三千歌伎和粉黛们侍奉着皇帝的旨意。月明之下,宫殿中的双龙匍匐在地,云彩环绕,箫声和韶乐奏响,九只凤凰翩翩起舞。
翠袖半笼金约臂,
宝钗斜坠玉搔头。
不知舞到弓弯处,
一拍春风一拍愁。
这四句描绘了舞者的美丽形象。她们穿着翠绿色的袖子,半遮住了金色的手臂,戴着宝钗,斜斜地挂在玉梳上。她们舞蹈的动作优美如行云流水,但舞到弓弯处时,忽然一拍,仿佛春风吹过,一拍,又带来了愁思。
整首诗通过对宴会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的繁华景象和舞者的婀娜多姿。舞者们身着霓裳,舞姿轻盈如云,宫殿中的龙和凤也仿佛被舞蹈吸引,跟随着舞者的节奏起舞。而最后两句则暗示了舞者在娱乐的背后,心中似乎还隐藏着一份愁思和忧愁。
这首诗以华美的词藻描绘了宫廷的盛况,展示了舞者的美丽和舞蹈的魅力,同时在绚丽的景象背后也透露了一丝忧愁之情,给人以深思。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陈允平成功地将壮丽的宫廷景象与人情世故相融合,使诗歌更加丰富有趣。
míng huáng àn lè tú
明皇按乐图
rì rì ní cháng yàn cǎi lóu, sān qiān gē fěn shì chén liú.
日日霓裳宴彩楼,三千歌粉侍宸旒。
yuè míng gōng diàn shuāng lóng fú, yún yōng xiāo sháo jiǔ fèng yóu.
月明宫殿双龙伏,云拥箫韶九凤游。
cuì xiù bàn lóng jīn yuē bì, bǎo chāi xié zhuì yù sāo tóu.
翠袖半笼金约臂,宝钗斜坠玉搔头。
bù zhī wǔ dào gōng wān chù, yī pāi chūn fēng yī pāi chóu.
不知舞到弓弯处,一拍春风一拍愁。
拼音:cuì xiù bàn lóng jīn yuē bì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先祖
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
高祖
陈嘉谟,官至右朝奉郎。
曾祖
陈膏(?-1142),字泽卿,登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后续娶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汪氏女,乃徙居明州。靖康年间(1126-1127)陈膏官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教授,金兵逼郡,属官大都逃走,唯独陈膏与太守张克戬死守抗金。宋室南迁后,知泉州惠安县(今福建惠安)。曾以单枪匹马招降反贼,擢为殿中侍御史,鄞僧王法恩谋逆,事觉,有人请求屠城镇压,陈膏力论多杀非圣世事,胁从者均得以从轻处理。不久改任太常少卿,为高宗所嘉,至大书屏间曰:“陈膏长厚,有古人风。”
祖父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晚号菊坡,生于仙游,14岁时父去世,以荫授铅山县尉,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因其父陈膏续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望族汪氏女,遂定居于梅江,成为鄞县梅墟(今鄞州区邱隘镇)陈氏之祖。但居仁生于仙游,且进士题名时仍记为兴化仙游县,后迁居莆田黄石东华村(见乾隆《仙游县志·科第》,《兴化府志》等均列为“莆田人”)。陈居仁曾两次使金,历官徽州、鄂州、建宁、镇江、福州等地知府,累官起居郎、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谥“文懿”,赠金紫光禄大夫,《宋史》有传。陈居仁育有六子,名:巩、革、晔、芾、卓、阜。
伯父
陈卓(1167-1251),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亦掌纶诰,“罄翰苑赐金创堂,名曰世纶”,登宋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进士,官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还里,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开国伯,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
父亲
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庆元三年(1197)官承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