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苧笼轻暑”出自宋代洪咨夔的《送王崇庆得樽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ái níng lóng qīng shǔ,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白苧笼轻暑”全诗:白苧笼轻暑,红榴照别樽。
两帆先后去,一水古今存。
玉札须多蓄,金瓯莫点痕。
相期黄卷裹,培植太平根。
《送王崇庆得樽字》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白苧笼轻暑,
红榴照别樽。
两帆先后去,
一水古今存。
玉札须多蓄,
金瓯莫点痕。
相期黄卷裹,
培植太平根。
诗词的中文译文:
白色的苧笼遮挡住轻盈的暑气,
红色的石榴照亮了别离的酒樽。
两艘船分别先后启航,
一条水流承载着古今的传承。
玉笔记载必须记得很多,
金樽酒勿要有一丝痕迹。
我们相约在黄色的卷轴之中,
培植和发展太平盛世的根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洪咨夔送别王崇庆时所作,表达了对王崇庆的祝福和期望。诗中通过描绘夏日的景象,抒发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作者运用了白色苧笼来形容盛夏时节的炎热,表现了暑气轻盈飘动的形象。接着,红色的石榴照亮了别离的酒樽,象征着友情的珍贵和持久。
接下来,诗人通过比喻船的启航,表达了离别的必然和无法阻挡的命运。两艘船分别先后离开,象征着不同人物在不同时代离去,而一条水流却承载了古今的传承,强调了历史和时代的延续。
诗中提到了玉笔和金樽,分别象征着文学和酒宴。玉笔须多蓄,意味着在写作中需要充分积累,金樽则莫点痕,暗示不要有任何瑕疵或玷污。这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纯正和完美。
最后两句,相期黄卷裹,培植太平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黄卷象征着文化和知识,希望友人能够以黄卷裹身,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培植太平根,则寄托了对社会和世界和平的愿望,希望友人能够为太平盛世的到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运用寓意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同时,也抒发了对历史传承和社会和平的关注和期望。
sòng wáng chóng qìng dé zūn zì
送王崇庆得樽字
bái níng lóng qīng shǔ, hóng liú zhào bié zūn.
白苧笼轻暑,红榴照别樽。
liǎng fān xiān hòu qù, yī shuǐ gǔ jīn cún.
两帆先后去,一水古今存。
yù zhá xū duō xù, jīn ōu mò diǎn hén.
玉札须多蓄,金瓯莫点痕。
xiāng qī huáng juǎn guǒ, péi zhí tài píng gēn.
相期黄卷裹,培植太平根。
拼音:bái níng lóng qīng shǔ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洪咨夔(1176~1236),嘉泰元年(1201)进士。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
洪咨夔为人正直敢言。在现存的 920多首诗里,像"今岁啼饥眼欲枯"(《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其四),这样直接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诗句并不少见。又如《次韵闵饥》其一写道"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已接触到农村贫富对立的事实。他感叹"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酬程嘉定杨汉州见和》其二),足见其十分同情人民。他也常有讽刺官吏、讥刺朝政之作,如《狐鼠》一诗,最为淋漓痛快。他善于描写农村景物,如描绘牧童"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夏至过东市》其一),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不过他受江西诗派影响较深,也有一些平庸之作。
著作有《平斋文集》32卷、《平斋词》1卷等。其《平斋文集》所收多为讲经及制诰之文,余为诗歌、杂文,其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风格颇似辛弃疾,清毛晋将其刊入《宋六十名家词》。《平斋文集》3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又有洪氏《晦木斋丛书》本,收诗寥寥。《平斋词》有汲古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