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南飞入汉宫”出自唐代李益的《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ēng huǒ nán fēi rù hàn gō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南飞入汉宫”全诗:边城已在虏城中,烽火南飞入汉宫。
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
《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是唐代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诗的内容描绘了边城的形势,以及汉庭的议事和战功的决定。
诗中的“边城”指的是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重镇,被敌人包围。而“虏城”则指的是敌人的城池。诗人通过“边城已在虏城中”的描绘,表达了他身处在战乱之中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烽火南飞入汉宫,汉庭议事先黄老”,揭示了战争的严重程度,烽火已经燃烧到汉宫之中,战火遍及整个国家。而“汉庭议事先黄老”则提到了黄老之学,黄帝和老子都被尊为先贤。诗人可能在暗示,当战争紧迫的时刻,需要借鉴黄老之学的智慧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一句“麟阁何人定战功”,提到了“麟阁”,是指皇帝听政、议事的地方,也是战功的决定者。诗人在问到谁能决定战功归属之时,也在表达对战争局势的担忧和对战功分配的不公平的疑问。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城的悲惨状况以及对战争和战功分配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意深沉,赏析富有思考性。
fù wèi běi sù shí quán yì nán wàng huáng duī fēng
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
biān chéng yǐ zài lǔ chéng zhōng, fēng huǒ nán fēi rù hàn gōng.
边城已在虏城中,烽火南飞入汉宫。
hàn tíng yì shì xiān huáng lǎo, lín gé hé rén dìng zhàn gōng.
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
拼音:fēng huǒ nán fēi rù hàn gōng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