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仙含泪辞青琐”出自明代宋濂的《皇仙引》,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óng xiān hán lèi cí qīng suǒ,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铜仙含泪辞青琐”全诗:横塘风断愁红浅,旧燕衔春春信满。
鹤驭遥空不可攀,绣扆斜张香梦懒。
暖萧不到茱萸帐,宝露空薄五云盌。
风前白鬓几人悲,万里青蘋一时晚。
铜仙含泪辞青琐,渺渺空嗟西日短。
弱川无力不胜肮,骑龙难到白云乡。
玉棺琢成已三载,欲葬神仙归北邙。
《皇仙引》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横塘风断愁红浅,
旧燕衔春春信满。
鹤驭遥空不可攀,
绣扆斜张香梦懒。
暖萧不到茱萸帐,
宝露空薄五云盌。
风前白鬓几人悲,
万里青蘋一时晚。
铜仙含泪辞青琐,
渺渺空嗟西日短。
弱川无力不胜肮,
骑龙难到白云乡。
玉棺琢成已三载,
欲葬神仙归北邙。
诗意:
《皇仙引》表达了明代社会动荡时期的忧愁和无奈情绪。诗中描绘了一幅风景凄美、意境深远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灵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感情展现了宋濂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以下是对每个诗句的赏析:
横塘风断愁红浅:
横塘是一个地名,风断愁红浅形容了景色的凄美和忧愁。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感伤和无奈。
旧燕衔春春信满:
旧燕衔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燕子是一种寓意吉祥和希望的鸟类。这一句表达了希望和盼望充满心头的情感。
鹤驭遥空不可攀:
描述了一种无法触及的遥远景象,鹤驭指的是神话中仙人乘坐鹤鸟的形象。这句话暗示了人们对仙境和理想的向往,但却无法实现。
绣扆斜张香梦懒:
绣扆指的是华丽的车门,张香梦懒则形容车门斜着打开,显示了一种悠闲和懒散的氛围。
暖萧不到茱萸帐:
茱萸帐是指供奉神仙的殿堂,暖萧则表示温暖的微风。这句话意味着神仙的殿堂已经不再受到温暖的微风的吹拂,暗示了神仙之境的衰败。
宝露空薄五云盌:
宝露指的是神仙食用的美酒,五云盌是盛酒的器皿。这句话暗示了神仙世界的物质财富已经枯竭,美酒也变得空虚。
风前白鬓几人悲:
形容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的悲伤。白鬓指的是已经白发苍苍的人们,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万里青蘋一时晚:
万里青蘋指的是青蒲草,一时晚表示时光匆匆流逝。这句话表达了时光的短暂和人生的稍纵即逝。
铜仙含泪辞青琐:
铜仙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形象,含泪辞别青琐意味着仙人离别人间的悲伤情感。这句话表达了仙境离人间的遥远和无法复返。
渺渺空嗟西日短:
渺渺表示遥远,空嗟则表示叹息。西日短意味着太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句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弱川无力不胜肮:
弱川指的是微弱的河流,无力不胜肮表示无力抵挡脏污。这句话意味着微弱的力量无法抵抗污浊和腐败。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动荡和黑暗势力的感叹。
骑龙难到白云乡:
骑龙指的是登仙成仙,白云乡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句话暗示了凡人难以成仙,难以达到神仙的境界。
玉棺琢成已三载:
玉棺指的是神仙的陵墓,琢成表示制作完成,三载表示三年的时间。这句话意味着神仙的陵墓已经制作完成已经有三年之久。
欲葬神仙归北邙:
欲葬表示欲要安葬,神仙归北邙则表示神仙归于北邙山。这句话表达了神仙返归自然和回归原始状态的意愿。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神仙境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人生短暂的思考。通过凄美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诗词展现了宋濂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huáng xiān yǐn
皇仙引
héng táng fēng duàn chóu hóng qiǎn, jiù yàn xián chūn chūn xìn mǎn.
横塘风断愁红浅,旧燕衔春春信满。
hè yù yáo kōng bù kě pān, xiù yǐ xié zhāng xiāng mèng lǎn.
鹤驭遥空不可攀,绣扆斜张香梦懒。
nuǎn xiāo bú dào zhū yú zhàng, bǎo lù kōng báo wǔ yún wǎn.
暖萧不到茱萸帐,宝露空薄五云盌。
fēng qián bái bìn jǐ rén bēi, wàn lǐ qīng píng yī shí wǎn.
风前白鬓几人悲,万里青蘋一时晚。
tóng xiān hán lèi cí qīng suǒ, miǎo miǎo kōng jiē xī rì duǎn.
铜仙含泪辞青琐,渺渺空嗟西日短。
ruò chuān wú lì bù shèng āng, qí lóng nán dào bái yún xiāng.
弱川无力不胜肮,骑龙难到白云乡。
yù guān zuó chéng yǐ sān zài, yù zàng shén xiān guī běi máng.
玉棺琢成已三载,欲葬神仙归北邙。
拼音:tóng xiān hán lèi cí qīng suǒ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哿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宋濂生于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或太史公。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远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裔屡次迁徙,至六世祖始从义乌迁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上柳家村),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又谓浦江人。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 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后谥文宪。
明初,读书于青萝山中,藏书楼名“青萝山房”,又名“萝山书室”聚书8万余卷,史称“明初藏书家首推宋濂”。多聚善本、孤本。如《长庆集》、《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群书事林广记》等,为北宋缕版,后经兵火战乱,复本已毁,唯独他藏有小宋版,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本。他的藏书流传至清代,钱曾、黄丕烈、潘祖荫等人曾分别递藏过。藏书印有“宋景濂藏书”、“金华宋氏景濂”、“景濂印”、“太史氏”、“玉堂学士之印”等。
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于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 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 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故居遗址
宋濂故居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在距上柳家东北角约200米处,这座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古老寺庙——“禅定古寺”,这里香火旺盛,来自义乌和金华本地的香客络绎不绝。据“金东区人民政府网站”记载,禅定寺曾经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场所,是金东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场所。
祠堂
兰溪梅江镇宋宅聚居宋濂后裔三千,建有家庙一处,横溪宋宅村宋濂祠堂离兰溪市区37公里。这位明初文学家的祠堂如今隐没在一片荒草之中,虽然兰溪市政府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根据文物保护“分级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兰溪市文广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尽快实施修缮保护,目前在宋宅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已筹集资金7万余元,将在近期动工修缮。地方政府也将根据修缮工程量,给予首期2万元的资金补助。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称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朱元璋赞颂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