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味绝佳谁得解”出自宋代赵蕃的《夜坐读书闻瓶梅之香口占五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ǐ wèi jué jiā shuí dé jiě,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此味绝佳谁得解”全诗:非风非月自腾香,我亦何心适与当。
此味绝佳谁得解,顾须攀折走林塘。
《夜坐读书闻瓶梅之香口占五绝》是宋代赵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夜晚独坐读书时,闻到瓶中梅花的芳香,这香气既非来自风,也非来自月,它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我心中也无意与这香气竞逐。这种味道非常美妙,谁能完全理解?只需顾及摘取,走过丛林和池塘便可。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独坐读书时闻到瓶中梅花香气的感受。诗人描述了这种香气非凡的特点,它既不是来自风的吹拂,也不是来自明月的照耀,而是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作者并不追求与这香气竞争,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欣赏。他认为这种味道非常绝妙,却难以完全理解其内涵。因此,他只需顾及去摘取梅花,随意地穿越丛林和池塘,享受其中的美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瓶中梅花香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诗人在夜晚读书的时刻,偶然闻到瓶中梅花的香气,这种香气超越了常规的感官体验,给他带来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感受。作者没有选择与香气争夺,而是以一种安静的心态欣赏它的存在。这种态度彰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敬畏和顺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诗中的"我亦何心适与当"表达了作者对香气的超然态度,不追求与之争辩或争夺,而是保持内心的宁静。"此味绝佳谁得解"则表明作者认为这种梅花香气的美妙无法完全被言语所解释,只能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领略。最后两句"顾须攀折走林塘",则是在表达作者对欣赏梅花美景的渴望和行动。他鼓励自己去摘取梅花,穿越丛林和池塘,以体验其中的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夜晚读书时闻到瓶中梅花香气的情景,并通过对香气的描述和自我反思,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意深远,给人以静谧、超然的美感,启人心灵的共鸣。
yè zuò dú shū wén píng méi zhī xiāng kǒu zhàn wǔ jué
夜坐读书闻瓶梅之香口占五绝
fēi fēng fēi yuè zì téng xiāng, wǒ yì hé xīn shì yǔ dāng.
非风非月自腾香,我亦何心适与当。
cǐ wèi jué jiā shuí dé jiě, gù xū pān zhé zǒu lín táng.
此味绝佳谁得解,顾须攀折走林塘。
拼音:cǐ wèi jué jiā shuí dé jiě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九蟹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