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喧黄鸟吟”出自唐代高适的《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ì xuān huáng niǎo yí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
“气喧黄鸟吟”全诗:隐隐春城外,朦胧陈迹深。
君子顾榛莽,兴言伤古今。
决河导新流,疏径踪旧林。
开亭俯川陆,时景宜招寻。
肃穆逢使轩,夤缘事登临。
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阴。
岸远白波来,气喧黄鸟吟。
因睹歌颂作,始知经济心。
灌坛有遗风,单父多鸣琴。
谁为久州县,苍生怀德音。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隐隐春城外,朦胧陈迹深。
在春城的外面,隐约可见模糊的痕迹。
君子顾榛莽,兴言伤古今。
君子回顾茂密的草木,感叹古今之事。
决河导新流,疏径踪旧林。
河水流下,引导出新的水流,小径穿过古老的林木。
开亭俯川陆,时景宜招寻。
打开亭子,俯瞰山川的陆地,时光美景值得一览。
肃穆逢使轩,夤缘事登临。
郑重敬仰使者车厢,缘份驱使登上山巅。
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阴。
谢谢邀请游览芝兰馆,还能享受桃李花荫的照顾。
岸远白波来,气喧黄鸟吟。
远处的岸边有白色的浪花拍打,空气中充满黄鸟的歌唱声。
因睹歌颂作,始知经济心。
因为看到了歌颂的作品,才知道艺术家的用心之处。
灌坛有遗风,单父多鸣琴。
在酒坛中有着遗留的香气,单父多次弹奏琴音。
谁为久州县,苍生怀德音。
是谁为了久州县的人民,怀揣着仁德之音。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以高适与邢判官同游山园新亭为题材,写了一段隐约、朦胧的春城景观,表达了对古今之事的感慨和对美丽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运用了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将作者与友人的同游和对自然景观的赏析融为一体。整首诗篇幅短小,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通过描绘春城的景色和与友人的游览,诗中透露出一种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灵感的心境,体现了作者对经济、音乐和道德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境界。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情感,同时也传递了人们在自然中追寻心灵与诗意的向往。
tóng fáng shì yù shān yuán xīn tíng yǔ xíng pàn guān tóng yóu
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
yǐn yǐn chūn chéng wài, méng lóng chén jī shēn.
隐隐春城外,朦胧陈迹深。
jūn zǐ gù zhēn mǎng, xìng yán shāng gǔ jīn.
君子顾榛莽,兴言伤古今。
jué hé dǎo xīn liú, shū jìng zōng jiù lín.
决河导新流,疏径踪旧林。
kāi tíng fǔ chuān lù, shí jǐng yí zhāo xún.
开亭俯川陆,时景宜招寻。
sù mù féng shǐ xuān, yín yuán shì dēng lín.
肃穆逢使轩,夤缘事登临。
tiǎn yóu zhī lán shì, hái duì táo lǐ yīn.
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阴。
àn yuǎn bái bō lái, qì xuān huáng niǎo yín.
岸远白波来,气喧黄鸟吟。
yīn dǔ gē sòng zuò, shǐ zhī jīng jì xīn.
因睹歌颂作,始知经济心。
guàn tán yǒu yí fēng, dān fù duō míng qín.
灌坛有遗风,单父多鸣琴。
shuí wèi jiǔ zhōu xiàn, cāng shēng huái dé yīn.
谁为久州县,苍生怀德音。
拼音:qì xuān huáng niǎo yín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