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倚剑西湖道”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倚剑西湖道”出自宋代葛长庚的《贺新郎(游西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ǐ jiàn xī hú dà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倚剑西湖道”全诗

《贺新郎(游西湖)》

倚剑西湖道

倚剑西湖道
望弥漫、苍葭绿苇,翠芜青草。
华表凄凉市朝古,极目暗伤怀抱。
秋色与、芰荷俱老。
桂棹兰舟聊遣兴,仗金风、吹使芙蓉破。
柳阴里,堪少坐。
衷肠底事君知那。
要繁弦急管,又且沈酣则个。
烟水冥茫黄叶断,嘹唳数声雁过。
醉归去、山寒云暮。
整日消闲镇来往,问城南、老树知渠么。
黄鹤_,青纱帽。


赏析


这首诗词《贺新郎(游西湖)》是宋代葛长庚创作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倚着剑游走在西湖之道,
眺望四周弥漫着青苇,
翠绿的草地和华表。
这古老的市朝凄凉无比,
我远眺的视线中满是伤感。
秋天的色彩,芰荷也渐渐衰老。
我乘坐着桂棹的兰舟,尽情地消遣心情,
借助金风的吹拂,芙蓉花瓣四散飘落。
柳树的阴影下,适合稍事休憩。
内心深处的事情,只有你知道。
需要繁琐的弦乐和急促的管乐,
又需要陷入酣畅的境地。
烟水迷蒙,黄叶随风飘零,
几声嘹亮的雁鸣从远处飞过。
醉醺醺地回家,山寒云暮。
整日里消遣自在地往返于镇上,
问问城南的老树是否了解我的心情。
黄鹤飞过,头戴青纱帽。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西湖游览时的情景和心境。他倚着剑沿着西湖的道路漫步,眺望四周的景色。他看到了苍翠的葭苇和青草,感受到了市朝的凄凉和古老。他的视线所及之处,充满了伤感和思念之情。秋天的色彩逐渐凋零,芰荷也渐渐老去。然而,他乘坐着桂棹的兰舟,尽情地消遣心情,金风吹拂下,芙蓉花瓣四散飘落。在柳树的荫下,他适时地歇息,心中的事情只有他自己明了。他需要复杂的弦乐和急促的管乐来表达情感,同时也需要沉浸在愉悦的境地中。烟水迷蒙,黄叶飘零,几声雁鸣从远处传来。他醉醺醺地回家,山寒云暮。整日里,他自在地往返于镇上,询问城南的老树是否了解他的心情。最后,黄鹤飞过,头戴青纱帽。

赏析:
这首诗词以西湖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展现了作者游览西湖的心情和内心的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葭苇、青草、桂棹兰舟、金风、芙蓉等,使整首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同时,通过对秋色、芰荷、烟水、黄叶、雁鸣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更迭、生命脆弱的主题。诗人的心情由喜悦、消遣,到思念、伤感,再到酣畅和迷茫,情感的起伏与变化也给诗词增添了层次和深度。最后一句描绘了黄鹤飞过,头戴青纱帽,给整首诗词画上了一个神秘的句点,留下了一些想象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西湖的景色和抒发作者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岁月流转之间的关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诗人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起伏和感慨。这首诗词既有写景的特点,又有情感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倚剑西湖道”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è xīn láng yóu xī hú
贺新郎(游西湖)

yǐ jiàn xī hú dào.
倚剑西湖道。
wàng mí màn cāng jiā lǜ wěi, cuì wú qīng cǎo.
望弥漫、苍葭绿苇,翠芜青草。
huá biǎo qī liáng shì cháo gǔ, jí mù àn shāng huái bào.
华表凄凉市朝古,极目暗伤怀抱。
qiū sè yǔ jì hé jù lǎo.
秋色与、芰荷俱老。
guì zhào lán zhōu liáo qiǎn xìng, zhàng jīn fēng chuī shǐ fú róng pò.
桂棹兰舟聊遣兴,仗金风、吹使芙蓉破。
liǔ yīn lǐ, kān shǎo zuò.
柳阴里,堪少坐。
zhōng cháng dǐ shì jūn zhī nà.
衷肠底事君知那。
yào fán xián jí guǎn, yòu qiě shěn hān zé gè.
要繁弦急管,又且沈酣则个。
yān shuǐ míng máng huáng yè duàn, liáo lì shù shēng yàn guò.
烟水冥茫黄叶断,嘹唳数声雁过。
zuì guī qù shān hán yún mù.
醉归去、山寒云暮。
zhěng rì xiāo xián zhèn lái wǎng, wèn chéng nán lǎo shù zhī qú me.
整日消闲镇来往,问城南、老树知渠么。
huáng hè, qīng shā mào.
黄鹤_,青纱帽。

“倚剑西湖道”平仄韵脚


拼音:yǐ jiàn xī hú dào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作者简介


葛长庚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作者介绍


葛长庚的经历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葛长庚的传奇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葛长庚的著述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葛长庚的作品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