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已三更”出自唐代方干的《秋夜》,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zhěn yǐ sān gē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欹枕已三更”全诗: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秋夜》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
中文译文:鸿雁惊醒了我的睡眠,我枕着躺到已经是深夜了。梦被打破,寂寥充斥,灯光逐渐消失。窗外空荡荡的月光倒映在空窗前,寂静的墙壁只听见微弱的虫鸣声。更可悲的是我已经离开了故乡很久,然而对故乡的思念并没有减少。
诗意: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鸣叫的鸿雁惊醒了诗人的睡眠,让他意识到自己已被深夜包围。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的梦想被打破,犹如此时的灯火逐渐黯淡。他坐在窗前,看着空荡的月光,聆听寂静的墙壁上微弱的虫鸣声,思念久别的故乡,却无法回去。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深夜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通过写夜间的环境和诗人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乡的痛苦。诗中的描写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鸿雁惊醒、寂寥思维、灯光消失等形象的烘托使诗意更加鲜明。这首诗词展示了方干才华横溢的描写能力和对情感的深刻洞察力,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qiū yè
秋夜
dù hóng jīng shuì xǐng, yī zhěn yǐ sān gēng.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mèng pò jì liáo sī, dēng cán líng luò míng.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kōng chuāng xián yuè sè, yōu bì jìng chóng shēng.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kuàng shì lí xiāng jiǔ, yī rán wú xiàn qíng.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拼音:yī zhěn yǐ sān gē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仄韵) 去声二十四敬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