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莫厌看经坐”出自唐代元稹的《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ún shān mò yàn kàn jīng zuò,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云山莫厌看经坐”全诗: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诗意非常深刻。这首诗词是作者写给僧人们的劝勉之作。诗中,作者以修龟山鱼池为背景,告诫僧人们要保持志向,不要沉迷于世俗的快乐和享受。
在诗中,作者劝诫诸僧不要垂钓和引青丝,这里的钓和青丝都是世俗的象征,暗喻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作者告诫诸僧们要以看经坐禅为乐,不要厌倦云山之美。他说,只有专心修行,才能真正获得解脱和得道。
另一方面,修龟山鱼池也有其象征意义。修龟山是佛教中的圣地,在这里修行可以获得福报。而鱼池则是指世俗的诱惑和欲望,告诫僧人不要被这些诱惑所困扰。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诸僧们的启示和劝勉。他以修行者的心态来看待世俗的享受,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中文译文:
劝尔诸僧好护持,
提醒僧人们要保持志向,
不须垂钓引青丝。
不要沉迷于世俗的快乐和享受。
云山莫厌看经坐,
不要厌倦云山之美,专心看经修行,
便是浮生得道时。
只有通过专心修行,才能真正获得解脱和得道。
这首诗以简练的词句表达了作者给僧人们的劝诫,展现了超脱尘俗的情怀。通过修龟山鱼池这一背景,暗示了修行者应该保持清净的心灵,并且不要沉迷于世俗的喜悦和欲望。作者通过诗中的警示,表达了对修行者的鼓励和希望。总的来说,这首诗词给人以启迪,强调修行者实现解脱必须专心致志、舍弃尘世的欲望。
xiū guī shān yú chí shì zhòng sēng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
quàn ěr zhū sēng hǎo hù chí, bù xū chuí diào yǐn qīng sī.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yún shān mò yàn kàn jīng zuò, biàn shì fú shēng de dào shí.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拼音:yún shān mò yàn kàn jīng zuò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哿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