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何奔走为饥驱”出自宋代赵蕃的《呈杨谨仲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uò hé bēn zǒu wèi jī qū,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若何奔走为饥驱”全诗:清江郭内千竿竹,爱此浑如屋上乌。
我亦山中富此物,若何奔走为饥驱。
《呈杨谨仲二首》是宋代赵蕃的诗作,它描绘了清江郭内千竿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竹子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比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呈杨谨仲二首
清江郭内千竿竹,
爱此浑如屋上乌。
我亦山中富此物,
若何奔走为饥驱。
诗中的"清江郭内千竿竹"描述了大量生长在清江郭旁的竹子,形成了一片美丽的竹林。竹子高耸入云,竹叶翠绿欲滴,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作者对这样的景象充满了喜爱之情。
接着,诗中出现了"爱此浑如屋上乌"的比喻。屋上的乌鸦是常见的景象,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引起特别的关注,就像竹子一样,它们在这个郭内也是司空见惯的存在。这种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并且将竹子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两句"我亦山中富此物,若何奔走为饥驱"则表明了作者对竹子的亲近感和思考。作者自比为山中之人,山中常有竹子的存在,因此作者与竹子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若何奔走为饥驱"则是在借竹子的形象来反思人们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此提醒人们,即使生活中有物质的需求,也应该像竹子一样保持内心的富足和宁静。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竹子的倾慕之情,并通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它既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内心富足与追求真善美的呼唤。
chéng yáng jǐn zhòng èr shǒu
呈杨谨仲二首
qīng jiāng guō nèi qiān gān zhú, ài cǐ hún rú wū shàng wū.
清江郭内千竿竹,爱此浑如屋上乌。
wǒ yì shān zhōng fù cǐ wù, ruò hé bēn zǒu wèi jī qū.
我亦山中富此物,若何奔走为饥驱。
拼音:ruò hé bēn zǒu wèi jī qū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