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忆昨燕春风”出自宋代阳枋的《挽乐应乃堂》,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āo táng yì zuó yàn chūn fē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高堂忆昨燕春风”全诗:高堂忆昨燕春风,双老怡愉生桂棹东。
蓝衲归时饶榜绿,橘香怀处少萱红,悲缠忍舟中藏壑,德感还知月在空。
《挽乐应乃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阳枋。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堂回忆起昔日的燕春之风,双亲在桂棹东方享受着愉快的生活。蓝色的衣袍归来时仍然带有绿色的衬托,怀中的橘香只有少许红萱花的点缀。悲伤缠绕,忍受着舟中的忧虑,但感慨仁德的人依然知道月亮悬挂在空中。
诗意:
《挽乐应乃堂》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述了作者的父母在春风中愉快地生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之情。蓝衲归来时带有绿色的衬托,象征着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橘香与少许红萱花的点缀,则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保留和追寻。舟中的悲伤和忧虑,暗示了人生中的困难和挣扎,但仁德的人依然能够感慨月亮的辉煌,表现出一种超越苦难的智慧和坚韧。
赏析:
《挽乐应乃堂》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坎坷人生的思索。通过色彩的运用和意象的构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生动而富有韵味。作者通过舟中悲伤与忧虑的对比,凸显了仁德的人能够超越困境,保持内心的智慧和坚韧。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味的形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wǎn lè yīng nǎi táng
挽乐应乃堂
gāo táng yì zuó yàn chūn fēng, shuāng lǎo yí yú shēng guì zhào dōng.
高堂忆昨燕春风,双老怡愉生桂棹东。
lán nà guī shí ráo bǎng lǜ, jú xiāng huái chù shǎo xuān hóng,
蓝衲归时饶榜绿,橘香怀处少萱红,
bēi chán rěn zhōu zhōng cáng hè, dé gǎn hái zhī yuè zài kōng.
悲缠忍舟中藏壑,德感还知月在空。
拼音:gāo táng yì zuó yàn chūn fēng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