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阻西陵两信潮”出自唐代周匡物的《应举题钱塘公馆》,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òu zǔ xī líng liǎng xìn chá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阻西陵两信潮”全诗: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应举题钱塘公馆》是唐代诗人周匡物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里茫茫天堑遥,
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
又阻西陵两信潮。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通过对钱塘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词以钱塘江为背景,以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首两句"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直接点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和遥远,表达了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感叹。"万里茫茫"形容了江水的广袤无垠,天与地的遥远。"秦皇底事不安桥"则暗示了古代修建的工程在时间的冲刷下已经不复存在,反映了岁月更迭带来的变迁和不可逆转的历史。
接下来的两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则描绘了钱塘江的特点。"钱塘江口无钱过"表达了江水湍急,阻挡了人们的行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障碍。"又阻西陵两信潮"则揭示了江水的浩渺和汹涌,暗喻着江水的强大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钱塘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景物的描绘,诗人借用钱塘江作为象征,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无奈。诗词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
yìng jǔ tí qián táng gōng guǎn
应举题钱塘公馆
wàn lǐ máng máng tiān qiàn yáo, qín huáng dǐ shì bù ān qiáo.
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qián táng jiāng kǒu wú qián guò, yòu zǔ xī líng liǎng xìn cháo.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拼音:yòu zǔ xī líng liǎng xìn cháo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唐代诗人。仕至高州刺史。
周匡物,字几本。唐龙溪县人。曾在天城山之麓读书。“天城”,后改名“名第”,郡人称匡物为“名第先生”。
少时家贫力学,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因乏渡船费,久滞不前,遂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见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举选人渡船钱。
周匡物未第时,已驰名闽诗坛。元和十一年(816年)中进士第四名,是自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后第一个进士。御试时作《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传诵一时。及第后,任雍州司户。元和十四年(819年)武宁节度使国公李塑荐为五行军参事,在任两年,后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祠。
兄匡业,贞元八年(792年)以明经登第,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进士,知鄱阳县,和匡物齐名。匡物子汉杰,亦在元和十三年(818年)登进士。因此,天城山改叫名第山,又叫双第山,那一带地方总称“同第内”。解放后,龙海县在这里建农场、安置越南难侨命名“双第农场”,是今双第华侨农场所在地。
周匡物诗工于咏物,刻划尽致,有《周匡物诗集》。《古镜》等诗5首,收入宋人所撰《全唐诗话》。清修《全唐诗》并采录,《补遗》复录二首。明张燮在《清漳风俗考》中说:“唐垂拱时,玉钤建制,始得比于郡国;周、潘通籍,而后夫变稍知学矣!”周匡物苦学登第,先导之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