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方然桂”出自唐代羊士谔的《永宁小园即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ù yǔ fāng rán guì,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宿雨方然桂”全诗: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
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
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
《永宁小园即事》是唐代羊士谔创作的一首诗词。
中文译文:
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
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
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凄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考。
诗的开篇是描述悲凉的梧桐树下,它们的枝叶凋零,映照着园中的茅屋,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这里使用了"萧条"一词,暗示着季节的凋敝和岁月的流逝。
接着,诗人写到园中的桂树,它在宿雨之后,显得更加苍翠,给整个园子带来些许生气。然而,这里的桂树只是一瞬间的亮点,被后面的描述所平衡。
第三、四句描述了早晨时的景象,诗人因饥饿而去采摘园中的蔬菜。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渴望,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依。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条清澈的溪流,上面覆盖着时节已至的菊花。这里的"时菊"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是岁月的流转,将园中的景物装点得更加美丽。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陈力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在思考自己应该从事何种事业,而感到迷茫。"忘言愧道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辞章之不足和愧疚之情。整首诗以写景的手法,通过描绘凄凉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孤独、思考人生的情感。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萧瑟凄凉的园林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考。在诗人的笔下,自然景物成为了他内心感受的象征,展现了唐代诗人追求深邃内涵的创作风格。
yǒng níng xiǎo yuán jí shì
永宁小园即事
xiāo tiáo wú zhú xià, qiū wù yìng yuán lú.
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
sù yǔ fāng rán guì, cháo jī gèng zhāi shū.
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yīn tái shēng bái shí, shí jú fù qīng qú.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
chén lì dāng hé shì, wàng yán kuì dào shū.
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
拼音:sù yǔ fāng rán guì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八霁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