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百巢一树知几乌”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百巢一树知几乌”出自唐代元稹的《树上乌(癸卯)》,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ǎi cháo yī shù zhī jǐ wū,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百巢一树知几乌”全诗

《树上乌(癸卯)》

百巢一树知几乌

树上乌,洲中有树巢若铺。
百巢一树知几乌,一乌不下三四雏,雏又生雏知几雏。
老乌未死雏已乌,散向人间何处无。
攫麑啄卵方可食,男女群强最多力。
灵蛇万古唯一珠,岂可抨弹千万亿。
吾不会天教尔辈多子孙,告诉天公天不言。


赏析


《树上乌(癸卯)》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树上乌,洲中有树巢若铺。
百巢一树知几乌,一乌不下三四雏,雏又生雏知几雏。
老乌未死雏已乌,散向人间何处无。
攫麑啄卵方可食,男女群强最多力。
灵蛇万古唯一珠,岂可抨弹千万亿。
吾不会天教尔辈多子孙,告诉天公天不言。

中文译文:
乌鸦在树上,整个洲岛上都有鸟巢,像是铺满了一样。
一棵树上有无数的鸟巢,一个乌鸦下不来的三四只雏鸟,雏鸟又生出更多的雏鸟,不知有几多。
老乌鸦还没死,雏鸟们已经成为乌鸦了,散布到人类的世界,无处不在。
它们抓捕麑鹿啄击鸟蛋方能食物,男女乌鸦群体中最强壮的最多。
神奇的珍珠只有一颗,比得上万古之久的灵蛇,怎么能用千亿万亿的数目去评估。
我不知道天为何要让你们这些后代繁衍,告诉天神,天不会言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乌鸦为主题,展现了乌鸦的繁殖能力和生存之道,同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触动和思考。

诗中描绘了树上的乌鸦密密麻麻的巢穴,形容了乌鸦繁衍的庞大数量。从一只乌鸦到它所孵化的三四只雏鸟,再到雏鸟们继续繁衍,乌鸦的数量不断增加,遍布人类居住的各个角落。这种生命力的强大和繁衍能力的巨大展示了乌鸦的顽强生存意志。

诗中还提到了乌鸦的食物来源,需要攫捕麑鹿和啄击鸟蛋。男性和女性乌鸦之间也存在竞争,最强壮的乌鸦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资源。这种描述暗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竞争和生存压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繁衍后代的疑问和不解,他不明白上天为何要让人类繁衍无数后代,同时也向天神传达了他的疑问,暗示了对宇宙之谜的追问和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乌鸦的繁衍和生存,通过对乌鸦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思索。

“百巢一树知几乌”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ù shàng wū guǐ mǎo
树上乌(癸卯)

shù shàng wū, zhōu zhōng yǒu shù cháo ruò pù.
树上乌,洲中有树巢若铺。
bǎi cháo yī shù zhī jǐ wū,
百巢一树知几乌,
yī wū bù xià sān sì chú, chú yòu shēng chú zhī jǐ chú.
一乌不下三四雏,雏又生雏知几雏。
lǎo wū wèi sǐ chú yǐ wū,
老乌未死雏已乌,
sàn xiàng rén jiān hé chǔ wú.
散向人间何处无。
jué ní zhuó luǎn fāng kě shí, nán nǚ qún qiáng zuì duō lì.
攫麑啄卵方可食,男女群强最多力。
líng shé wàn gǔ wéi yī zhū, qǐ kě pēng tán qiān wàn yì.
灵蛇万古唯一珠,岂可抨弹千万亿。
wú bú huì tiān jiào ěr bèi duō zǐ sūn, gào sù tiān gōng tiān bù yán.
吾不会天教尔辈多子孙,告诉天公天不言。

“百巢一树知几乌”平仄韵脚


拼音:bǎi cháo yī shù zhī jǐ wū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作者简介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作者介绍


元稹的情感世界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元稹的生平

  元稹(zhěn)字微之,又字威明,唐代诗人。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2],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21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创作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