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门下趋筵士”出自唐代齐己的《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zhī mén xià qū yán shì,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不知门下趋筵士”全诗:曾此栖心过十冬,今来潇洒属生公。
檀栾旧植青添翠,菡萏新栽白换红。
北面城临灯影合,西邻壁近讲声通。
不知门下趋筵士,何似当时石解空。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
唐 齐己
曾此栖心过十冬,
今来潇洒属生公。
檀栾旧植青添翠,
菡萏新栽白换红。
北面城临灯影合,
西邻壁近讲声通。
不知门下趋筵士,
何似当时石解空。
中文译文:
潇洒的生公,昔日曾在这里度过十个寒冬。
檀栾树木虽旧,但青翠得到增添;
菡萏花草虽新,白色已经变为红色。
北面的城墙近处聚集了灯光的影子,
西边的房壁紧邻着传来的讲经声。
不知庙门下的学者们,如今忙于趋炎附势,
哪里还像曾经的你,宁静解闲、潇洒自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讲述了作者对旧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反思。
诗中描述了作者过去在这个房子中安逸地度过了十个寒冬,现如今他已经成了名利场中的一员,变得洒脱自在。檀栾树青翠依旧,但也添上了新翠;菡萏花之前是白色的,现在却变成了红色。
诗的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北面的城墙倒映着灯光的影子,西边的墙壁传来讲经声,说明庙门下的学者们忙于趋炎附势。作者不知研究院的学者们忙于追逐功名利禄,无暇真心实意地研究学问。
整首诗以对比的方式反映了历史与现实、宁静与喧嚣、追求自由与拘束之间的差别。旧时的宁静与愉悦与现在的喧嚣与功利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对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表达出对于世俗之外的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纷扰世事的思索和对宁静自在的向往。又通过对植物、灯光、讲经声等细节的描写,将思考引向社会、人生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zhòng sù jiù fáng yǔ yú shàng rén jìng huà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
céng cǐ qī xīn guò shí dōng, jīn lái xiāo sǎ shǔ shēng gōng.
曾此栖心过十冬,今来潇洒属生公。
tán luán jiù zhí qīng tiān cuì,
檀栾旧植青添翠,
hàn dàn xīn zāi bái huàn hóng.
菡萏新栽白换红。
běi miàn chéng lín dēng yǐng hé, xī lín bì jìn jiǎng shēng tōng.
北面城临灯影合,西邻壁近讲声通。
bù zhī mén xià qū yán shì, hé sì dāng shí shí jiě kōng.
不知门下趋筵士,何似当时石解空。
拼音:bù zhī mén xià qū yán shì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