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鸣相随”出自魏晋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ī shuài míng xiāng suí,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蟋蟀鸣相随”全诗:与君结新婚。
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
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
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
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
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
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
比翼戏清池。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是徐干在魏晋时期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写的是徐干与新婚妻子分别时的心情和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与君结新婚。
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
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
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
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
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
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
比翼戏清池。
诗词的意境描绘了徐干和新婚妻子即将分别的情景。他们结婚的日子刚刚过去,而现在却要面对离别。徐干感叹宿命的别离,凉风吹动着秋草,蟋蟀鸣叫着相互陪伴。冷冽的蝉鸣声环绕在耳边,蝉声似乎抱着枯枝而唱,枯枝随风飞扬,仿佛预示着身体的迁移。
徐干并没有悲伤身体的迁移,而是对岁月的飞逝感到惋惜。他认识到岁月无穷无尽,无法预知何时再相见。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对比翼的黄鹄,像鸟儿在清澈的池塘中嬉戏一样,与妻子再次相聚。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徐干面对别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分别的无奈,又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终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愿望。这种时空转换的变幻意象,使得整首诗词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魏晋时期诗人独特的感伤与哲思。
yú qīng hé jiàn wǎn chuán shì xīn hūn yǔ qī bié shī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yǔ jūn jié xīn hūn.
与君结新婚。
sù xī dāng bié lí.
宿昔当别离。
liáng fēng dòng qiū cǎo.
凉风动秋草。
xī shuài míng xiāng suí.
蟋蟀鸣相随。
liè liè hán chán yín.
冽冽寒蝉吟。
chán yín bào kū zhī.
蝉吟抱枯枝。
kū zhī shí fēi yáng.
枯枝时飞扬。
shēn tǐ hū qiān yí.
身体忽迁移。
bù bēi shēn qiān yí.
不悲身迁移。
dàn xī suì yuè chí.
但惜岁月驰。
suì yuè wú qióng jí.
岁月无穷极。
huì hé ān kě zhī.
会合安可知。
yuàn wèi shuāng huáng gǔ.
愿为双黄鹄。
bǐ yì xì qīng chí.
比翼戏清池。
拼音:xī shuài míng xiāng suí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诗
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诗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诗。今存徐干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徐干诗歌成就不高,钟嵘《诗品》把他列入下品。虽钟嵘贬抑过甚,而从干今存之诗看,较王粲、刘桢亦稍逊。干诗大部散佚,今存10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而以《室思》6首和《答刘桢》较为出色。《室思》设为思妇之词,共六章,写一位妇女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怀念:“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以至“展转不能寐”,幻想乘鸿鸾之羽飞到丈夫身边,与之相会。有时又担心丈夫“重新而忘故”,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心理刻画细腻,十分委婉动人。《答刘桢》则语言浑朴,感情真挚,亦为佳作。
赋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散文
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徐干的存世之作,今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
《中论》的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他的著作,除《中论》外已散佚,《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 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旧《寿光县志》载有他的诗8首、《齐都赋》1篇。
徐干(170--217):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人,东汉末年杰出文学家。
其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来曹丕论及徐干时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