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丝无力绾韶华”出自宋代张炎的《虞美人》,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uàn sī wú lì wǎn sháo huá,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断丝无力绾韶华”全诗:住,随风好去落谁家。
”作忆柳曲
修眉刷翠春痕聚。
难翦愁来处。
断丝无力绾韶华。
也学落红流水、到天涯。
那回错认章台下。
却是阳关也。
待将新恨趁杨花。
不识相思一点、在谁家。
《虞美人》是宋代诗人张炎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一个女子的离别情景和她内心的相思之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住,随风好去落谁家。
作忆柳曲修眉刷翠春痕聚。
难翦愁来处。
断丝无力绾韶华。
也学落红流水、到天涯。
那回错认章台下。
却是阳关也。
待将新恨趁杨花。
不识相思一点、在谁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虞美人为题材,通过描绘虞美人的离别情景,表达了她内心的相思之苦和无法忘怀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写道:“住,随风好去落谁家。”这里的“住”指的是停留、寄居之意,虞美人在离别时随风飘散,不知最终会落在哪个人的家中。这句话展示了虞美人的无奈和迷茫,也暗含了她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虞美人在离别前的情景和心境。她修整眉目,刷上翠绿的春痕,聚集了愁思。诗中使用了柳曲、修眉、刷翠春痕等形象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她对美的追求和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她内心的忧愁。
随后的几句“难翦愁来处。断丝无力绾韶华。也学落红流水、到天涯。”表达了虞美人的相思之苦和无法割舍的思念。她感到难以消除内心的忧愁,如断丝般无力绾起美好的时光。她也学着像落红一样随着流水流向天涯,希望能够摆脱思念之苦。
最后两句“那回错认章台下。却是阳关也。待将新恨趁杨花。不识相思一点、在谁家。”揭示了诗人对虞美人离别的回忆和自己对她的思念。诗人在虞美人离别时曾经误认阳关下的章台,而实际上那个离别的场景也成为了他的心头之痛。他期待着将新的怨恨化作杨花随风飘散,却无法辨识相思的落点和落脚之处。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思念展现了虞美人的离别情景和诗人的相思之苦。通过虞美人的形象和情感的表达,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思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yú měi rén
虞美人
zhù, suí fēng hǎo qù luò shuí jiā.
住,随风好去落谁家。
" zuò yì liǔ qū
”作忆柳曲
xiū méi shuā cuì chūn hén jù.
修眉刷翠春痕聚。
nán jiǎn chóu lái chù.
难翦愁来处。
duàn sī wú lì wǎn sháo huá.
断丝无力绾韶华。
yě xué luò hóng liú shuǐ dào tiān yá.
也学落红流水、到天涯。
nà huí cuò rèn zhāng tái xià.
那回错认章台下。
què shì yáng guān yě.
却是阳关也。
dài jiāng xīn hèn chèn yáng huā.
待将新恨趁杨花。
bù shí xiàng sī yì diǎn zài shuí jiā.
不识相思一点、在谁家。
拼音:duàn sī wú lì wǎn sháo huá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六麻 (仄韵) 去声二十二祃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