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志不必酬”出自宋代刘子翚的《归田》,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ǎng zhì bù bì chóu,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曩志不必酬”全诗:声色家有阱,轩裳仕之囚。
冥行不知迷,今将返吾辀。
爱慕洗余习,清虚乐孤游。
亭亭隐仙岩,迎人入双眸。
稻色黄莽莽,溪光碧油油。
佳树残照满,高穹乱云流。
乍参樵牧群,辞气不婉柔。
性有书史癖,时逢甲兵休。
斯怀傥遂全,曩志不必酬。
《归田》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归田
声色家有阱,轩裳仕之囚。
冥行不知迷,今将返吾辀。
爱慕洗余习,清虚乐孤游。
亭亭隐仙岩,迎人入双眸。
稻色黄莽莽,溪光碧油油。
佳树残照满,高穹乱云流。
乍参樵牧群,辞气不婉柔。
性有书史癖,时逢甲兵休。
斯怀傥遂全,曩志不必酬。
译文:
归田
声色之家,有诱惑的陷阱,轩车华服束缚了我的心灵。
在迷茫中前行,不知道迷失了自己,如今我将重返我的本心。
我热爱洗涤过往的习俗,享受清静虚无的独游。
在隐秘的仙岩上,迎接人们进入我的眼中世界。
稻田的颜色一片黄灿灿,溪水的光芒碧波荡漾。
美丽的树木在残照中充满了景色,高空中云彩翻滚不定。
我突然加入了伐木和放牧的群体,言辞中不再婉转柔和。
我的性情中有着对书史的偏爱,此时却遇上了战争的休止。
这份心意得以实现,以前的志向不再需要回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我返璞归真的主题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声色繁华世界的反思和对自然、清静的向往。诗中的词语充满了对自由、清幽和返璞归真的渴望。
诗的开篇指出了声色之家的陷阱,暗示了世俗生活的诱惑和束缚。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于自己迷失的状态的认识,决心重返本心。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由独游的追求。亭亭隐仙岩,迎人入双眸,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美好和纯净。
诗中的田园景色描绘了稻田的金黄和溪水的碧绿,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树木在残照中的景色和高空中流动的云彩,给诗中增添了一丝忧郁和动荡。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参与世俗务虚的一面,言辞中不再婉转柔和,以及自己对书史的偏爱,但此时遇上了战争的休止,让他的情怀得以实现,以前的志向不再需要回报。
这首诗词通过对声色繁华与归田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简朴和内心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于返璞归真的渴望。诗中的描写细腻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悟的表达,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精神追求的追寻,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田园生活和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guī tián
归田
shēng sè jiā yǒu jǐng, xuān shang shì zhī qiú.
声色家有阱,轩裳仕之囚。
míng xíng bù zhī mí, jīn jiāng fǎn wú zhōu.
冥行不知迷,今将返吾辀。
ài mù xǐ yú xí, qīng xū lè gū yóu.
爱慕洗余习,清虚乐孤游。
tíng tíng yǐn xiān yán, yíng rén rù shuāng móu.
亭亭隐仙岩,迎人入双眸。
dào sè huáng mǎng mǎng, xī guāng bì yóu yóu.
稻色黄莽莽,溪光碧油油。
jiā shù cán zhào mǎn, gāo qióng luàn yún liú.
佳树残照满,高穹乱云流。
zhà cān qiáo mù qún, cí qì bù wǎn róu.
乍参樵牧群,辞气不婉柔。
xìng yǒu shū shǐ pǐ, shí féng jiǎ bīng xiū.
性有书史癖,时逢甲兵休。
sī huái tǎng suì quán, nǎng zhì bù bì chóu.
斯怀傥遂全,曩志不必酬。
拼音:nǎng zhì bù bì chóu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