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势微开万里清”出自唐代齐己的《对雪寄荆幕知己》,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ěng shì wēi kāi wàn lǐ qī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猛势微开万里清”全诗:猛势微开万里清,月中看似日中明。
此时鸥鹭无人见,何处关山有客行。
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
江斋卷箔含毫久,应想梁王礼不经。
诗词:《对雪寄荆幕知己》
猛势微开万里清,
月中看似日中明。
此时鸥鹭无人见,
何处关山有客行。
郢唱转高谁敢和,
巴歌相顾自销声。
江斋卷箔含毫久,
应想梁王礼不经。
译文:猛烈的雪势渐渐减弱,万里无云的天空清澈明亮,月亮在中天犹如太阳一般明亮。此时,湖中的鸥鹭无人观赏,何处的山关却有人客往来。郢唱已经转到了高处,没有人敢和它一起高歌,巴歌也相继消失了声音。江边的书斋卷起的纸扇上保存着很久的毛笔痕迹,应该想起梁王的礼仪与境界都是不能浅显了解。
诗意: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荆幕知己的思念之情。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描述雪势的变化、月亮的出现、鸥鹭和人客的对比,以及郢唱和巴歌之间声音的转变,展现了作者心中的寂寞和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知己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指出自己做官的艰辛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赏析:这首诗以雪后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将雪势的变化、月亮的明亮、鸥鹭的无人观赏、山关的人客来往等情景描绘得十分生动。通过对巴歌和郢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交往的惋惜和思索。最后一句以江边的书斋为背景,寓意深远,指出了作者做官的困难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知己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仕途的理解和思考,诗意深刻,耐人寻味。
duì xuě jì jīng mù zhī jǐ
对雪寄荆幕知己
měng shì wēi kāi wàn lǐ qīng, yuè zhōng kàn sì rì zhōng míng.
猛势微开万里清,月中看似日中明。
cǐ shí ōu lù wú rén jiàn,
此时鸥鹭无人见,
hé chǔ guān shān yǒu kè xíng.
何处关山有客行。
yǐng chàng zhuǎn gāo shuí gǎn hé, bā gē xiāng gù zì xiāo shēng.
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
jiāng zhāi juǎn bó hán háo jiǔ, yīng xiǎng liáng wáng lǐ bù jīng.
江斋卷箔含毫久,应想梁王礼不经。
拼音:měng shì wēi kāi wàn lǐ qī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