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追风岂无策”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追风岂无策”出自唐代羊士谔的《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uī fēng qǐ wú cè,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追风岂无策”全诗

《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

追风岂无策

追风岂无策,持斧有遐想。
凤去留孤根,岩悬非朽壤。
苔斑自天生,玉节垂云长。
勿谓山之幽,丹梯亦可上。


赏析


《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是唐代羊士谔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写了诗人在东山采集鞭篾的过程中,通过持斧追寻风的力量,并表达了对于自然界中万物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于山岩的探索精神。

诗词的中文译文:“追寻风力的策略岂会缺失,手持斧子怀抱宏大遐想。凤凰去了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根,岩崖挂着的并非破败的泥土。青苔自天生长出斑斓,犹如云长久地垂挂着翡翠般的枝干。不要说群山荒凉寂寞,红色梯子也可以爬上去。”

诗意:
这首诗以诗人在野外采集鞭篾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风的力量的向往和对于山岩的探索精神的赞美。诗人通过表达对于自然力量的追求和对于山岩的攀登,展现了一种豪放不羁的心境和对于自由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表达了对于自然界中万物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于凤、岩、苔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和恢弘景象。诗人以追风和持斧为象征,表达了对于自然力量和探索精神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且高远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壮美和恢弘。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含蓄,形象描绘准确而生动,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余地。整首诗词既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又表达了对于追求自由和探索的追求,堪称是一首闪耀着灵感火花的佳作。

“追风岂无策”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ě fū cǎi biān yú dōng shān ǒu dé yuán zhě
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

zhuī fēng qǐ wú cè, chí fǔ yǒu xiá xiǎng.
追风岂无策,持斧有遐想。
fèng qù liú gū gēn, yán xuán fēi xiǔ rǎng.
凤去留孤根,岩悬非朽壤。
tái bān zì tiān shēng, yù jié chuí yún zhǎng.
苔斑自天生,玉节垂云长。
wù wèi shān zhī yōu, dān tī yì kě shàng.
勿谓山之幽,丹梯亦可上。

“追风岂无策”平仄韵脚


拼音:zhuī fēng qǐ wú cè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作者简介


羊士谔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作者介绍


羊士谔的思想追求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羊士谔的籍贯考证

  河南洛阳是羊氏一处世居地。曹魏、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由是之故,一部分羊姓子孙遂定居于此城。据《羊祉墓志》记载: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隋代羊玮、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唐代诗人羊士谔,虽题署乡贯为“泰山”,但实居洛阳,他尝作有《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其欲卜居之女几山,即去洛阳不远(今属河南宜阳)。根据江苏淮安《羊宗史志》的记载:洛阳羊氏的世居在“洛阳县东安乐乡”,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除了汝、洛两支,南阳(今河南南阳)羊姓也颇有声名。

羊士谔的评价

  擅长委婉含蓄地表达女子情怀,如献衷心: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如此间景间情,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别的内心感受。重视歌词的形式,也重视歌词的内容,只是他认为,曲子词主要是为上层社会游乐歌唱用资羽盖之欢的,词是艳曲,而文人词又不同于民间词。这种主张有进步意义,也有局限,但它却代表着部分词人的看法,他们的创作实践也与此基本一致。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