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家贫移未得”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家贫移未得”出自唐代雍陶的《蜀中战后感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 pín yí wèi dé,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家贫移未得”全诗

《蜀中战后感事》

家贫移未得

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
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
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
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


赏析


《蜀中战后感事》是唐代雍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
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
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
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蜀中战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感慨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山川的峻险和水流的回旋,表达了蜀地的艰难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的描述,意味着蜀地的文化繁荣和交通畅通。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描绘了文人士子离开家乡,远赴他乡为国家效力的情景,以及忠臣们奋勇驱赶敌人、保家卫国的形象。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形容了杰出的人物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然而,诗篇中也透露出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表达了作者对战后所暴露出的祸患的震惊和惋惜。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描绘了外族侵略者的威胁和对蜀地的侵占。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血腥和愤怒,以及烽火留下的废墟和忧伤。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暗示了战后的困境和无法再利用酒来祛除灾难的无奈。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表达了岁月的积累所带来的怨愤和杜宇在春天哀鸣的形象。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表达了作者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无法回到家乡,对家园的忧虑和留恋之情。

赏析:
《蜀中战后感事》通过描绘战后的景象,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和对英雄忠臣的赞颂。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对比,以及婉约的语言风格,使整首诗词充满力量和情感。

诗中的山川、水流等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相互结合,蜀中战后感事

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
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
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
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

译文:

在蜀地,有一条充满英灵的道路,山高又峻峭,水流又回旋。
文学才子荟萃,道路繁忙热闹。
词人在题桥上离去,忠臣叱责敌人驱逐而来。
杰出的人物在危险中崛起,英勇地比拟着浩荡的浪潮。
我们曾以为没有妖魔的土地,却不知道祸患已经孕育。
番族的兵士在依濮柳边驻扎,蛮旗指向江梅。
战后悲伤遇见了鲜血,烧尽的遗憾现在只能看到灰烬。
空留下犀牛艰难地生存,无法再用酒来消除灾难。
岁月累积了苌弘的怨愤,春天深了杜宇的哀鸣。
因家道贫困而迁徙未能成功,忧愁涌上望乡的台阶。

诗意和赏析:

《蜀中战后感事》这首诗词描绘了唐代战乱后的蜀地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感慨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蜀地的地理环境,如险峻的山岭和回旋的水流,展现了蜀地的困难和复杂。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的描述表明蜀地文化繁荣,道路繁忙,充满生机。

诗中的词客离开家乡,忠臣奋勇驱敌,描绘了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和忠臣的英勇形象。卧龙与浩荡的浪潮相比,跃马与飞扬的尘埃相较,展现了杰出人物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然而,诗篇中也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诗中提到了祸胎的存在,揭示了战后所暴露出的祸患。番族兵士占据蜀地,战后的悲伤和血腥仍然存在,烧尽的遗憾只剩下灰烬。

诗中的犀牛象征着坚韧生存,无法再用酒来祛除灾难,暗示了战后的困境和无奈。

岁月的积累带来了苌弘的怨愤,春天的深沉中杜

“家贫移未得”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ǔ zhōng zhàn hòu gǎn shì
蜀中战后感事

shǔ dào yīng líng dì, shān zhòng shuǐ yòu huí.
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
wén zhāng sì zǐ shèng, dào lù wǔ dīng kāi.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cí kè tí qiáo qù, zhōng chén chì yù lái.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wò lóng tóng hài làng, yuè mǎ bǐ fú āi.
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
yǐ wèi wú yāo tǔ, nǎ zhī yǒu huò tāi.
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
fān bīng yī pú liǔ, mán pèi zhǐ jiāng méi.
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
zhàn hòu bēi féng xuè, shāo yú hèn jiàn huī.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
kōng liú xī yàn guài, wú fù jiǔ chú zāi.
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
suì jī cháng hóng yuàn, chūn shēn dù yǔ āi.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jiā pín yí wèi dé, chóu shàng wàng xiāng tái.
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

“家贫移未得”平仄韵脚


拼音:jiā pín yí wèi dé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上声十七筱  (仄韵) 入声十三职

作者简介


雍陶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作者介绍


雍陶的生平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一时名辈,咸伟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其舅云安刘钦之下第,归三峡,却寄陶诗云:“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得诗颇愧赧,遂通向不绝。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留长安中。大中末,出刺简州,时名益重,自比谢宣城、柳吴兴,国初诸人书奴耳。宾至,必佯佯挫辱。投贽者少得通。秀才冯道明,时称机捷,因罢举请谒,给阍者曰:“与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见,呵责曰:“与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冯曰:“诵公诗文,室迩人远,何隔平生“吟陶诗数联,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又“闭门客到常如病,满院花开未是贫。”又“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赠遣之。自负如此。后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尽桥,乃分衿祖别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馆,改名折柳桥,取古乐府《折杨柳》之义。题诗曰“従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甚脍炙当时。竟辞荣,闲居庐岳,养疴傲世,与尘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雍陶的轶闻故事

  时代不同了,以往的许多事情也都显得支离破碎,乃至迷离惝恍起来。就是说当年人们在别离之际那种别有风致的做法,现在也早已烟消云散,几乎难觅旧日那令人心旌摇曳的踪迹了。
  话说成都人雍陶,字国钧,他由于少年时期特别贫苦,加以那时四川内乱,他便只得到处流浪,用他自己的诗句表示就是:
  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
  但雍陶在学习上却非常刻苦用功,所以在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就考取进士,并得到了当时多数名流的大力肯定,从而为他踏入做官一途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但刚开始时,他为人有点“恃才傲物”,而且对亲戚朋友也不大去理会。所以,他的老舅李敬之在没能考上进士却又受到他这外甥的傲慢对待后,①一气之下就要回到老家云安去了。在途经三峡时,由于心中愤然不平,李便写了一首诗来讽刺雍,其中有句说:
  地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
  雍接到这诗,细细体味之下,他很为自己的失礼而惭愧。从此以后,舅甥俩的书信来往就多了起来。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雍陶做上了国子监《毛诗》博士。这时候,雍的诗名越发大了,并且跟一班著名诗人如贾岛、殷尧藩、章孝标等都有了来往;而他也因自己的诗作而颇为得意,以为可跟六朝时候的著名诗人谢宣城、柳吴兴相媲美了。
  当时有一个名叫冯道明的秀才,人们都说他机敏而巧辨;一天,冯来到了雍居住的官所外,要求雍接见他。门卫就问他跟雍使君有何交情,冯就说他跟雍太守是故交。于是冯被引入门去,但起来迎接的雍并不认识冯,遂生气地斥责道:“我跟你一向不认识,你怎能胡说咱俩有交情呢!”
  而这冯道明居然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平时就拜读过您不少大作,虽说您人不在身边,但是我们的心灵难道不是相通着吗?”说完这番话,冯便开始用高亢的声调念起了雍那比较著名的诗句来:
  立当青草人先见,
  行近白莲鱼未知。
  雍陶一下子就给震住了。此时此刻,只见冯还在往下背诵着:
  闭门客到常如病,
  满院花开未是贫。
  背了七言,冯便开始背雍的五言诗句道:
  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
  面对自己这些很为得意的诗歌被人传诵着,而一向在诗歌方面也颇为自负的雍陶,此时便高兴地跟冯交谈起来。而且在冯辞别时,雍由于对方爱慕自己而深表感动,遂拿出了一笔颇为丰厚的礼物赠给冯,让他作为路费,并以志自己的深切谢意。
  业已出任雅州刺史的雍陶,这种自负的作风依然如故。而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②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回,雍送友人路过这桥,手下人竟严肃地告诉他说,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一听,心中不觉深为纳罕,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来;此时,他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中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把他上述这意见写成一首诗,并题写在该桥堍的勒石上: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③
  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脍炙人口了。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念上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
  按:① 《唐诗纪事》、《全唐诗话》、《云溪友议》皆作“李敬之”;而《唐才子传》则作“李钦之”,未知何据,盖形讹也。② 此据《鉴诫录》、《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至于一说桥在简县,《唐诗鉴赏辞典》因之,恐非确。③ 呼,一作“名”;为,难,均读平声。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