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晏鳺舌竞”出自宋代苏辙的《答王定国问疾》,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rì yàn fū shé jì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日晏鳺舌竞”全诗:五年窜南荒,顽质不伏病。
吸清吐浊秽,气练骨随劲。
澹然久忘归,寂寂就遐屏。
国恩念流落,牵挽畀邻境。
叶舟溯长江,藤鞋过重岭。
峡深茑萝恶,山险崖石横。
恢台夏初发,氛雾秋愈盛。
菘薤食有时,豚羔讵曾省。
门开讼氓入,日晏鳺舌竞。
肝脾得寒热,冰炭迫晨暝。
俚医固空疏,蛮觋剧粗猛。
老妻但坐哭,遗语未肯听。
长子亦在床,一卧昏不醒。
思归未可得,即死副前定。
如如性终在,冉冉岁将冷。
筋骸稍轻安,冠服强披整。
余方厌苓术,日食禁醪茗。
发衰乱随栉,骨瘦空看影。
薄书勉复亲,环玦非所请。
马老固伏枥,槎流旧安井。
凌竞就轻车,邂逅出修绠。
此生诚梦幻,俯仰成吊庆。
故人枉新诗,万里慰孤耿。
赏音我非旷,斫鼻君真郢。
南迁昔所同,卧疾今亦并。
远行信由天,未死庸非命。
归舟正飘兀,斋舍念清净。
作书附鸿翼,去路瞻斗柄。
闸水渐安流,吴音未全正。
一樽对清言,及此冬夜永。
五年逃到南荒,顽劣资质不被疾病。
吸清吐浊秽,气骨随强化训练。
淡然长期忘却归去,寂静就遐屏。
国家恩念流落,牵拉给邻国。
叶船溯长江,藤鞋太重岭。
峡谷深茑萝恶,山险崖石横。
恢台夏季初发,云雾秋越来越多。
菘薤吃有时,小猪羔羊怎么曾省。
门打开诉讼民入,天晚鳺舌竞争。
肝脾脏有寒热,冰炭逼迫早晨天色。
俚医生本来空虚,蛮现剧鲁莽。
年老的妻子只是坐着哭,遗留下来的话不肯听。
长子也在床上,一个躺在昏暗不醒。
想回家不可能,即死副前定。
如性始终在,冉冉岁将冷。
筋骨稍轻安,冠服强披整。
我方满足苓术,日食禁止酒茶。
发衰乱随梳头,骨瘦空看影。
薄书努力又亲自,环块不是所请求。
马老固伏柜,木筏流旧安井。
凌争到轻车,邂逅出修绳。
此生确实梦幻,俯仰成吊庆。
所以人枉新诗,万里安慰我耿。
知音我不是空旷,砍鼻你真郢。
南迁过去所为,躺在床上病现在也都。
远行信由天,没有死亡难道不是命。
回家船正飘兀,斋舍念清净。
作书附鸿翼,在观看斗柄。
闸门水渐渐安宁,吴音不完全正确。
一樽相对清淡,当这个冬天夜晚永远。
dá wáng dìng guó wèn jí
答王定国问疾
wǔ nián cuàn nán huāng, wán zhì bù fú bìng.
五年窜南荒,顽质不伏病。
xī qīng tǔ zhuó huì, qì liàn gǔ suí jìn.
吸清吐浊秽,气练骨随劲。
dàn rán jiǔ wàng guī, jì jì jiù xiá píng.
澹然久忘归,寂寂就遐屏。
guó ēn niàn liú luò, qiān wǎn bì lín jìng.
国恩念流落,牵挽畀邻境。
yè zhōu sù cháng jiāng, téng xié guò zhòng lǐng.
叶舟溯长江,藤鞋过重岭。
xiá shēn niǎo luó è, shān xiǎn yá shí héng.
峡深茑萝恶,山险崖石横。
huī tái xià chū fā, fēn wù qiū yù shèng.
恢台夏初发,氛雾秋愈盛。
sōng xiè shí yǒu shí, tún gāo jù céng shěng.
菘薤食有时,豚羔讵曾省。
mén kāi sòng máng rù, rì yàn fū shé jìng.
门开讼氓入,日晏鳺舌竞。
gān pí dé hán rè, bīng tàn pò chén míng.
肝脾得寒热,冰炭迫晨暝。
lǐ yī gù kōng shū, mán xí jù cū měng.
俚医固空疏,蛮觋剧粗猛。
lǎo qī dàn zuò kū, yí yǔ wèi kěn tīng.
老妻但坐哭,遗语未肯听。
zhǎng zǐ yì zài chuáng, yī wò hūn bù xǐng.
长子亦在床,一卧昏不醒。
sī guī wèi kě dé, jí sǐ fù qián dìng.
思归未可得,即死副前定。
rú rú xìng zhōng zài, rǎn rǎn suì jiāng lěng.
如如性终在,冉冉岁将冷。
jīn hái shāo qīng ān, guān fú qiáng pī zhěng.
筋骸稍轻安,冠服强披整。
yú fāng yàn líng shù, rì shí jìn láo míng.
余方厌苓术,日食禁醪茗。
fā shuāi luàn suí zhì, gǔ shòu kōng kàn yǐng.
发衰乱随栉,骨瘦空看影。
báo shū miǎn fù qīn, huán jué fēi suǒ qǐng.
薄书勉复亲,环玦非所请。
mǎ lǎo gù fú lì, chá liú jiù ān jǐng.
马老固伏枥,槎流旧安井。
líng jìng jiù qīng chē, xiè hòu chū xiū gěng.
凌竞就轻车,邂逅出修绠。
cǐ shēng chéng mèng huàn, fǔ yǎng chéng diào qìng.
此生诚梦幻,俯仰成吊庆。
gù rén wǎng xīn shī, wàn lǐ wèi gū gěng.
故人枉新诗,万里慰孤耿。
shǎng yīn wǒ fēi kuàng, zhuó bí jūn zhēn yǐng.
赏音我非旷,斫鼻君真郢。
nán qiān xī suǒ tóng, wò jí jīn yì bìng.
南迁昔所同,卧疾今亦并。
yuǎn xíng xìn yóu tiān, wèi sǐ yōng fēi mìng.
远行信由天,未死庸非命。
guī zhōu zhèng piāo wù, zhāi shè niàn qīng jìng.
归舟正飘兀,斋舍念清净。
zuò shū fù hóng yì, qù lù zhān dǒu bǐng.
作书附鸿翼,去路瞻斗柄。
zhá shuǐ jiàn ān liú, wú yīn wèi quán zhèng.
闸水渐安流,吴音未全正。
yī zūn duì qīng yán, jí cǐ dōng yè yǒng.
一樽对清言,及此冬夜永。
拼音:rì yàn fū shé jìng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四敬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人物主要活动年谱:
嘉祐六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古文写作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争论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