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已甘披祖衲”出自唐代齐己的《与崔校书静话言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xìng yǐ gān pī zǔ nà,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我性已甘披祖衲”全诗: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
译文:与崔校书静谈心怀
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
诗意:这首诗描述了作者齐己与崔校书在静谈中的心情和思考。他们同岁生于咸通年间,共同事佛但对佛教和儒学的追求有所不同。齐己已经甘心投身佛教,穿着祖传的僧袍,而崔校书却仍然追求儒学,想摆脱官员的身份。齐己发现自己的面容已被岁月所磨蚀,须髯早已成霜,但他仍然固守信仰。他意识到自己和崔校书都未能在世间寻得真正的归宿和满足,但他认为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艺术和文化的风华。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作者齐己和崔校书对宗教和文化的追求,并表达了他们在追求高尚的理想中的坚持。诗中通过对自身和崔校书的描写,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奈。同时,齐己也借此诗表达了自己对风骚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强调了艺术和文化对人生的意义。整首诗意境清丽,意境深远,通过短暂的对话描绘出作者和崔校书的思想境界,给人一种平和淡泊的感觉。
yǔ cuī jiào shū jìng huà yán huái
与崔校书静话言怀
tóng nián shēng zài xián tōng lǐ, shì fú wèi rú qù jǐn gāo.
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wǒ xìng yǐ gān pī zǔ nà,
我性已甘披祖衲,
jūn xīn yóu dài tuō lán páo.
君心犹待脱蓝袍。
shuāng zī xiǎo jǐ lín tóng jìng, xuě bìn hán shū luò tì dāo.
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chū shì cháo tiān jù wèi dé, bù fáng hái wǎng yǒu fēng sāo.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
拼音:wǒ xìng yǐ gān pī zǔ nà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五合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