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时人知不知”出自唐代薛逢的《醉春风》,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bào shí rén zhī bù zh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为报时人知不知”全诗:去年春似今年春,依旧野花愁杀人。
犍为县里古城上,开是好花飞是尘。
戏蝶狂蜂相往返,一枝花上声千万。
时节先从暖处开,北枝未发南枝晚。
江城太守须髯苍,忽然置酒开华堂。
歌儿舞女亦随后,暂醉始知天地长。
顷年曾作东周掾,同舍寻春屡开宴。
斗门亭上柳如丝,洛水桥边月如练。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
日往月来何草草,今年又校三年老。
槽中骏马不能骑,惆怅落花开满道。
为报时人知不知,看花对酒定无疑。
君看野外孤坟下,石羊石马是谁家?
去年春天似乎今年春天,依照旧野花愁杀人。
犍为县里古城上,
开是好花飞是灰尘。
戏蝶狂蜂相互往来,一枝花上声音千万。
时节先从温暖的地方开,北支未发南枝晚。
江城太守胡须苍白,
忽然摆酒开华堂。
歌儿舞女也随后,暂时喝醉了才知道天地长。
近年曾作东周掾,同放弃寻春多次开宴。
斗门亭上柳如丝,
洛水桥边月像训练。
洛阳风俗不禁止街,骑马晚上回香满怀。
观众争相吟诵说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
天往月来为什么草率,
今年又校三年老人。
槽中骏马不能骑,惆怅落花开满道。
做报告时人知不知道,看花对酒确定无疑。
你看野外孤坟下,
石羊石马是谁家?
zuì chūn fēng
醉春风
qù nián chūn shì jīn nián chūn, yī jiù yě huā chóu shā rén.
去年春似今年春,依旧野花愁杀人。
qián wèi xiàn lǐ gǔ chéng shàng,
犍为县里古城上,
kāi shì hǎo huā fēi shì chén.
开是好花飞是尘。
xì dié kuáng fēng xiāng wǎng fǎn, yī zhī huā shǎng shēng qiān wàn.
戏蝶狂蜂相往返,一枝花上声千万。
shí jié xiān cóng nuǎn chù kāi, běi zhī wèi fā nán zhī wǎn.
时节先从暖处开,北枝未发南枝晚。
jiāng chéng tài shǒu xū rán cāng,
江城太守须髯苍,
hū rán zhì jiǔ kāi huá táng.
忽然置酒开华堂。
gē ér wǔ nǚ yì suí hòu, zàn zuì shǐ zhī tiān dì zhǎng.
歌儿舞女亦随后,暂醉始知天地长。
qǐng nián céng zuò dōng zhōu yuàn, tóng shě xún chūn lǚ kāi yàn.
顷年曾作东周掾,同舍寻春屡开宴。
dǒu mén tíng shàng liǔ rú sī,
斗门亭上柳如丝,
luò shuǐ qiáo biān yuè rú liàn.
洛水桥边月如练。
luò yáng fēng sú bù jīn jiē, qí mǎ yè guī xiāng mǎn huái.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zuò kè zhēng yín yún bì jù, měi rén zuì zèng shān hú chāi.
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
rì wǎng yuè lái hé cǎo cǎo,
日往月来何草草,
jīn nián yòu xiào sān nián lǎo.
今年又校三年老。
cáo zhōng jùn mǎ bù néng qí, chóu chàng luò huā kāi mǎn dào.
槽中骏马不能骑,惆怅落花开满道。
wèi bào shí rén zhī bù zhī, kàn huā duì jiǔ dìng wú yí.
为报时人知不知,看花对酒定无疑。
jūn kàn yě wài gū fén xià,
君看野外孤坟下,
shí yáng shí mǎ shì shuí jiā?
石羊石马是谁家?
拼音:wèi bào shí rén zhī bù zhī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陈忠远
性傲才高阻力多
——薛逢一再讥讽“差同学”当宰相
作为文人,有作品能丝毫不因“人情关系”入选后世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那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晚唐诗人薛逢就拥有这种荣耀,①但他在世时却因所谓的“褊傲”性格而在仕途上显得阻力多多;这可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蒲州人薛逢,字陶臣。他不仅天资聪明,学力深湛,而且性情也很耿直。只是在写作时,他却不大喜欢冥思苦想;就是作品写成后,他也依然能做到豪放自如,不再对句子进行细心检束。至于在谋略学方面,他却认为自己尤其有着独到的心得体会。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薛逢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取进士,很快便担任了万年县尉;没过多久,他又担任河中幕府里的文书职务。时值崔铉被任为宰相,而崔对薛很器重,遂让薛担任弘文馆里的学士;此后薛又担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务。在这个时期,他真可谓一路春风得意。
然而,意想不到的麻烦事就来了。生性高傲的薛逢由于自身才力不凡,加以少年得志,他往往在无意中得罪了人还不自知呢。当年跟他一样还没有发达的同学刘瑑,由于所写文章都在薛逢之下,所以经常不被薛放在眼里。然而,眼看着刘瑑后来居然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但生性高傲的薛也仍没向刘乞求拉自己一把。而此时,有人向刘推荐说,薛逢的才能足以担任知制诰这一职务而无忝。刘心里也知道这职务当然很适合薛,而且这还能使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有着小人性格的刘瑑想起自己当年被薛逢所轻视的一幕幕时,遂借口说:“要知道,先朝的知制诰一职,都是由担任过州县等地方官之后的人才能出任的;而薛逢并不具备这一资格。”这样一来,薛逢就做不成知制诰这职务了。
其实,薛逢受到阻力的情况并不只是这一次。他开始跟杨收、王铎同年考取进士,而且薛的成绩最好。后来,杨收也成了辅政的宰相,而薛则仍还是原来的职位;他心中多少有些不平了,便写诗嘲弄他们。其中有句说:
谁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
杨一见此诗,果然非常恼怒,先后调他到蓬州、绵州两地担任刺史了事。再就是王铎后来也担任了宰相,薛在赋诗时又有着这样的句子:
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毫轻。
同样地,这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句也惹恼了王,使得薛被调到秘书监当他的闲差去。
一生中就这样尽是遭到冷遇的薛逢,晚年时也丝毫未能如意。一次,经济条件也不见佳的他正骑着一头老而跛的毛驴上朝,当时却正好遇见了新进士;他们意气风发地驾着高头大马,而那车夫则一路吆喝着过来。靠近薛的坐骑时,车夫居然大喝道:“请赶快回避新郎君!”薛逢一听,当即便不由冷笑起来,他也派一个人对他们说:“请不要再耍这样的贫嘴好了!想老夫在少年时,也曾经是一个东涂西抹过来的人啊!”
这时候,凛冽的大风竟把大路上的草木连根都拔起来了。而孤独地站立在寒风中的薛逢,终究赶不上那些新进士们耀武扬威的车尘马足,痴痴地静立在那儿,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按:① 薛逢七律诗入选《唐诗三百首》者,其题为《宫词》;兹不赘。
编者按:此文原出阿袁(即陈忠远)《唐诗故事 性傲才高阻力多——薛逢一再讥讽“差同学”当宰相》。
薛逢(?~?),字陶臣,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
薛逢进士及第后,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崔铉罢相据河东,招其为从事。崔铉恢复相位辅政,奏授薛逢万年尉,直弘文馆,累迁传御史、尚书郎,迁秘书监等。
崔逢年轻时文词俊拔,议论激切,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应进士举时,与彭城人刘蠪关系很好,刘蠪的词艺才华不如薛逢,薛逢经常嘲笑他。到大中末年,刘蠪官运亨通,手握权柄,薛逢倒每每不如意。这时有人推荐薛逢知制诰(任替皇帝写诏书一职)。刘蠪奸狡地说:“按祖上的老规矩,担任这一类官职要先有州县一级任职的经历,薛逢没有担任过州一级官职,所以不能知制诰。”薛逢只能去任巴州刺史。既而沈询、杨收、王铎由学士相继为将相,他们都是薛逢同年进士,而薛逢文才要优于他们,可仕途失意。杨收作相后,薛逢有诗云:“须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威凤偶时皆端圣,潜龙无水(谩)通神。”杨收听说了,心中甚为嫉恨。薛逢又被迫离京,担任蓬州刺史一职。杨收罢免相位后,薛逢才入朝担任太常少卿。给事中王铎为相时,薛逢又有诗云:“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尘轻。”王铎又怨恨他。薛逢依仗自己才华出众,言辞偏颇,常言人所不愿言之往事,招人反感,故而朝中人将其视为另类。
又有史书记载,薛逢曾以抱病之躯赴朝,正值进士科放榜,进士们依次而行,满朝人等都投以羡慕的眼光。前面引路的官员见薛逢衣衫破旧,便斥责说:“躲开!躲开!”薛逢感慨不已,便对其中一个人斥责说:“你开道的时候不要以衣着打扮取人,老太婆在十几岁的时候,也曾经擦脂抹粉(意思是说,我年轻的时候,也中过进士!)。”这个人才露出尴尬的笑脸。? 元代诗人辛文房评价他说:“薛逢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态。第长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盖亦当时所尚,非离群绝俗之诣也。夫道家三宝,其一不敢为天下先,前人者谁肯后之?加人者孰能受之?观逢恃才怠傲,耻在宣卑,而喋喋唇齿,亦犹恶醉而强酒也。累摈远方,寸进尺退,至龙钟而自愤不已,盖祸福无不自己者焉。”
薛逢由怀才不遇到愤世嫉俗,把自己人为地放到了别人的对立面,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腐败世事的不满。也是他孤芳自赏、不愿随波逐流而又无可奈何的必然结果。
薛逢之子薛廷皀。曾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登进士第。
著有诗集十卷,赋集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