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潮平水色回”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潮平水色回”出自宋代李弥逊的《发桐庐》,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o píng shuǐ sè huí,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潮平水色回”全诗

《发桐庐》

潮平水色回

江尽溪流合,行舟落照催。
櫂歌来月浦,帆影上风桅。
路转山容改,潮平水色回
兵戈满天下,飘泊壮心摧。


赏析


《发桐庐》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乘舟的情景,通过景物的变化和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壮志未酬和飘泊之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江尽溪流合,
行舟落照催。
櫂歌来月浦,
帆影上风桅。
路转山容改,
潮平水色回。
兵戈满天下,
飘泊壮心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江尽溪流合,行舟落照催”,描绘了江河的宽广和行船的速度,给人一种奔流而下的感觉。其中的“行舟落照催”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接着,诗人描述了船上的景象,櫂歌和帆影在夜晚的月浦和风帆上相互呼应,增添了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意境。

接下来的两句“路转山容改,潮平水色回”表达了船只行进时山势的变化和潮水的平静,从物象上再现了船行的曲折和河流的起伏。这种景色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幻。

最后两句“兵戈满天下,飘泊壮心摧”则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壮志未酬。兵戈满天下暗示了战乱频繁的时代,而飘泊则表达了诗人流浪漂泊的境遇。壮心摧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抱负未能实现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以江河行舟为背景,通过描绘船行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叹,展示了一个较为悲凉的画面。诗人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壮志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这首诗在情感上较为沉郁,通过景物的描绘与诗人的感慨相结合,呈现出一种飘泊人生的无奈与苦闷。

“潮平水色回”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fā tóng lú
发桐庐

jiāng jǐn xī liú hé, xíng zhōu luò zhào cuī.
江尽溪流合,行舟落照催。
zhào gē lái yuè pǔ, fān yǐng shàng fēng wéi.
櫂歌来月浦,帆影上风桅。
lù zhuǎn shān róng gǎi, cháo píng shuǐ sè huí.
路转山容改,潮平水色回。
bīng gē mǎn tiān xià, piāo bó zhuàng xīn cuī.
兵戈满天下,飘泊壮心摧。

“潮平水色回”平仄韵脚


拼音:cháo píng shuǐ sè huí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