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携来铜虎”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携来铜虎”出自宋代葛长庚的《柳梢青(送温守王侍郎帅三山)》,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xié lái tóng hǔ,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携来铜虎”全诗

《柳梢青(送温守王侍郎帅三山)》

携来铜虎

五马风流,销金帐暖,药玉船宽。
放下荷囊,携来铜虎,又举熊幡。
棠阴已接三山。
此列郡、彼食大藩。
柳雪萦旗,东风拦马,父老争看。


赏析


《柳梢青(送温守王侍郎帅三山)》是宋代葛长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柳梢青(送温守王侍郎帅三山)

五马风流,销金帐暖,药玉船宽。
放下荷囊,携来铜虎,又举熊幡。
棠阴已接三山。此列郡、彼食大藩。
柳雪萦旗,东风拦马,父老争看。

中文译文:
五匹出色的马,迎风奔驰;华丽的金帐篷温暖宜人,宽敞的船载满珍贵的药材。
放下沉重的荷囊,携带着铜制的虎旗,再次举起象征力量的熊皮幡。
桃树的阴影已经延伸到三座山峰。这里是国家的边郡,那里是权贵的封地。
柳树上飘落的雪花盘旋着旗帜,东风拦住了马匹,老人们争相观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壮丽的仪式,诗人以瑰丽的辞藻和生动的场景,表达了对温守王侍郎帅(官职)出征三座山的祝福和敬佩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五匹风驰电掣的马,象征着英勇和迅捷。销金帐的温暖形容了出征者的待遇优厚,而药玉船的宽敞则暗示着他携带了丰富的药材,以备护理和医治伤病。

接着,诗人提到了放下荷囊的意象,表达了出征者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辛的决心。铜虎和熊幡则象征着威武和力量,彰显了出征者的战斗精神。

诗中的“棠阴已接三山”是一句比喻,暗示着桃树的阴影已经笼罩了整个山区,这里指的是被统治者所属的边郡。而“此列郡、彼食大藩”,则对比边郡和封地之间的差距,突显了封地的富饶和尊贵。

最后,诗人以柳雪萦旗和东风拦马的景象,描绘了出征的盛况和吸引力,老人们争相观看,表达出人们对出征者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绚丽的描写,展示了出征者的英勇和壮丽场面,同时也表达了对出征者的敬佩和祝福。这首诗充满着壮丽的意象和浓郁的辞藻,给人以庄重和雄伟之感,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忠诚、勇敢和荣誉的推崇。

“携来铜虎”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iǔ shāo qīng sòng wēn shǒu wáng shì láng shuài sān shān
柳梢青(送温守王侍郎帅三山)

wǔ mǎ fēng liú, xiāo jīn zhàng nuǎn, yào yù chuán kuān.
五马风流,销金帐暖,药玉船宽。
fàng xià hé náng, xié lái tóng hǔ, yòu jǔ xióng fān.
放下荷囊,携来铜虎,又举熊幡。
táng yīn yǐ jiē sān shān.
棠阴已接三山。
cǐ liè jùn bǐ shí dà fān.
此列郡、彼食大藩。
liǔ xuě yíng qí, dōng fēng lán mǎ, fù lǎo zhēng kàn.
柳雪萦旗,东风拦马,父老争看。

“携来铜虎”平仄韵脚


拼音:xié lái tóng hǔ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作者简介


葛长庚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作者介绍


葛长庚的经历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葛长庚的传奇

  公元1206年春,十二岁的白玉蟾赴广州贡院参加童子科,考官韩世忠出题“织机”,白玉蟾现场作诗:“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134-1229),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葛长庚的著述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葛长庚的作品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