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绮拥芝庭”出自宋代仲殊的《满庭芳》,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uó qǐ yōng zhī tí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罗绮拥芝庭”全诗:晓日迎凉,烟华生翠,玉麟香转风轻。
细丝钧管,罗绮拥芝庭。
竞折蟠桃献寿,雨露罩,春下仙瀛。
碧池上,龟游鹤舞,一曲奏长生。
当年。
嘉庆会,兰江秀气,星昴光灵。
奄奕世余徽,同降元精。
此日中吴太守,看看秉、廊庙钧衡。
麒麟阁,功名第一,从此入丹青。
《满庭芳》是宋代仲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晨的阳光迎接凉爽,烟雾中花朵盛开,玉麟花散发出轻风的香气。细丝和钧瓷的管子,罗绮衬托着芝庭。争相摘下蟠桃献寿,雨露覆盖,春天降临仙瀛。碧池上,龟儿自由地游动,鹤舞一曲奏响长生之歌。那年,嘉庆会上,兰江美丽,星星和昴星闪耀。伟大的文化精神传承至今,与元气相伴降临。此日吴太守,观看着文艺的盛况,掌握舆论的权衡。麒麟阁,功名第一,从此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诗意和赏析:
《满庭芳》描绘了一个华丽繁荣的花园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与艺术的荣耀。诗中以清晨的阳光和烟雾中盛开的花朵为背景,展示了美丽的自然景观。玉麟花的香气随着轻风飘散,增添了一丝宜人的气息。诗中还描绘了细丝和钧瓷的管子,以及罗绮衬托的芝庭,展示了花园中各种精美的装饰和陈设。
诗中出现了蟠桃、碧池、龟和鹤等象征长生和祥瑞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永恒存在的向往。蟠桃是神话中的仙果,象征长寿和吉祥;碧池、龟和鹤则是道家文化中的象征物,代表长生和祥瑞。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人文与社会,提到了嘉庆会上兰江的美丽和星星的闪耀,强调了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辉煌。诗中还提到了吴太守观看文艺盛况,掌握舆论权衡,以及麒麟阁成为艺术殿堂,表达了对文化艺术的推崇和追求。
整首诗以花园景观为基调,通过描绘细腻的自然景物和艺术元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向往,以及对长寿和祥瑞的追求。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追寻和推崇。
mǎn tíng fāng
满庭芳
xiǎo rì yíng liáng, yān huá shēng cuì, yù lín xiāng zhuǎn fēng qīng.
晓日迎凉,烟华生翠,玉麟香转风轻。
xì sī jūn guǎn, luó qǐ yōng zhī tíng.
细丝钧管,罗绮拥芝庭。
jìng zhé pán táo xiàn shòu, yǔ lù zhào, chūn xià xiān yíng.
竞折蟠桃献寿,雨露罩,春下仙瀛。
bì chí shàng, guī yóu hè wǔ, yī qǔ zòu cháng shēng.
碧池上,龟游鹤舞,一曲奏长生。
dāng nián.
当年。
jiā qìng huì, lán jiāng xiù qì, xīng mǎo guāng líng.
嘉庆会,兰江秀气,星昴光灵。
yǎn yì shì yú huī, tóng jiàng yuán jīng.
奄奕世余徽,同降元精。
cǐ rì zhōng wú tài shǒu, kàn kàn bǐng láng miào jūn héng.
此日中吴太守,看看秉、廊庙钧衡。
qí lín gé, gōng míng dì yī, cóng cǐ rù dān qīng.
麒麟阁,功名第一,从此入丹青。
拼音:luó qǐ yōng zhī tíng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九青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