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节岂如斯”出自唐代高适的《辟阳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én jié qǐ rú sī,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臣节岂如斯”全诗: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辟阳城》是唐代高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辟阳城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败的不满和对于社会道义的思考。
中文译文: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荒城辟阳城为基础,通过对辟阳城的描写,高适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败和社会道义缺失的不满。
作者称辟阳城为荒城,意味着城市废弃、破败。作者坐在高岸之上,俯视着清淇河,暗示着高视阔步的态度。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指的是皇帝传达圣旨,却只关注自身的私利,而忽略了百姓的疾苦。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暗指朝廷的奸淫和不公正之事,而且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使得人们对于朝廷的统治产生了怀疑和唾弃。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哀叹和无奈。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指的是朝廷已经失去了崇尚道德的精神,臣子的忠诚和正直也不如以前。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和社会现状的悲叹和嘲笑。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败和社会道义缺失的不满和思考。诗中用荒城寓意朝廷和政府破败,以高岸和清淇寓意高视阔步的态度,通过对于奸淫不戮的揭露和对于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的感叹,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pì yáng chéng
辟阳城
huāng chéng zài gāo àn, líng tiào fǔ qīng qí.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chuán dào hàn tiān zǐ, ér fēng shěn shí qí.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jiān yín qiě bù lù, máo tǔ shú yún yí.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hé dé yīng xióng zhǔ, fǎn lìng ér nǚ qī.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mǔ yí liáng yǐ shī, chén jié qǐ rú sī.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tài xī yī zhāo shì, nǎi lìng rén suǒ chī.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拼音:chén jié qǐ rú sī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