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声伤逐臣”出自唐代刘长卿的《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ng shēng shāng zhú ché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莺声伤逐臣”全诗: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
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生涯投越徼,世业陷胡尘。
杳杳钟陵暮,悠悠鄱水春。
秦台悲白首,楚泽怨青蘋.草色迷征路,莺声伤逐臣。
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鸟亲。
负谪后登干越亭作
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
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生涯投越徼,世业陷胡尘。
杳杳钟陵暮,悠悠鄱水春。
秦台悲白首,楚泽怨青蘋.
草色迷征路,莺声伤逐臣。
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鸟亲。
中文译文:
带着谪仙之忧愁,登上干越亭。
亭上柳条垂垂新。
夕阳独自归,孤舟中何人?
人生谪徙投越地,世事黯然陷胡尘。
遥望郢都钟山暮,远眺鄱水春满身。
心怀秦台白首之悲愁,忆及楚泽青蘋心苦。
青草迷失前路,莺声伤逐臣仆身。
在此独醒,空自嘲笑,直言不容。
得罪风霜,艰辛不堪,全凭天地的仁义。
青山多少行泪,沧海一片穷微尘。
困顿机心已尽,唯有鸥鸟是亲近之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刘长卿被贬至干越亭之后的悲哀和无奈之情。天南的景色令他感到绝望,而亭上的新柳条仿佛是对他心情的嘲弄。夕阳下孤独归舟的鸟儿,使他感到更加孤独。他将自己的生涯比作投入越地、陷入胡尘。他远望钟陵山暮色和鄱阳湖春色,回忆起秦台白发之悲和楚泽青蘋之怨。迷失在青草中的前路和被鸟儿的鸣叫伤害着的心灵,使他独自醒悟,嘲笑自己的处境。他深知自己为风霜所得,生活艰辛,但依然怀有天地间的仁义。青山多少行泪,沧海一片穷微尘,表达了他在贬谪之际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他感到自己困顿的思绪已经尽头,只有鸥鸟才是他唯一亲近的伙伴。
这首诗词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在贬谪之后的孤独和迷茫中,诗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坚持和尊严,通过诗句的抒发,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平和对仁义的追求。整首诗以深沉的思考之情,抒发了作者被贬谪所带来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情,同时表现出作者坚守正直和追求仁爱的价值观。
fù zhé hòu dēng gàn yuè tíng zuò
负谪后登干越亭作
tiān nán chóu wàng jué, tíng shàng liǔ tiáo xīn.
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
luò rì dú guī niǎo, gū zhōu hé chǔ rén.
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shēng yá tóu yuè jiǎo, shì yè xiàn hú chén.
生涯投越徼,世业陷胡尘。
yǎo yǎo zhōng líng mù, yōu yōu pó shuǐ chūn.
杳杳钟陵暮,悠悠鄱水春。
qín tái bēi bái shǒu, chǔ zé yuàn qīng píng. cǎo sè mí zhēng lù, yīng shēng shāng zhú chén.
秦台悲白首,楚泽怨青蘋.草色迷征路,莺声伤逐臣。
dú xǐng kōng qǔ xiào, zhí dào bù róng shēn.
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
dé zuì fēng shuāng kǔ, quán shēng tiān dì rén.
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qīng shān shù xíng lèi, cāng hǎi yī qióng lín.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láo luò jī xīn jǐn, wéi lián ōu niǎo qīn.
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鸟亲。
拼音:yīng shēng shāng zhú chén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