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端绵味认前尘”出自宋代葛立方的《次韵陈元述见寄谢茶》,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é duān mián wèi rèn qián ché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舌端绵味认前尘”全诗:年来直欲配茶神,石鼎山泉日日亲。
竹裹烹煎嗤左计,舌端绵味认前尘。
书要坐搅枯肠读,酒所浑消玉颊春。
曾饮日边甘露碗,沙溪难遣乱吾真。
《次韵陈元述见寄谢茶》
年来直欲配茶神,
石鼎山泉日日亲。
竹裹烹煎嗤左计,
舌端绵味认前尘。
书要坐搅枯肠读,
酒所浑消玉颊春。
曾饮日边甘露碗,
沙溪难遣乱吾真。
中文译文:
多年来我一直渴望与茶神相配,
石鼎和山泉日复一日亲密相待。
竹篮包裹着煮沏的茶,嗤之以鼻是多余的计较,
舌尖上的绵细味道使我追溯前尘。
读书要坐着搅动内心的枯肠,
饮酒时将琐碎忧虑消弭,玉颊上绽放春光。
曾经在日边饮过甘露的碗,
如今沙溪难以再次沏茶,我感到心乱真情难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葛立方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颂扬。
诗人表示多年来一直渴望与茶神相配,表达了他对茶的敬仰和追求。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与茶结合可以得到精神的滋养和启迪。
诗中提到石鼎和山泉,石鼎是煮茶的器具,山泉则是泡茶所用的水源。每天与石鼎和山泉亲近,显示了诗人对茶的专注和细致。
在煮沏茶时,竹篮被用来包裹茶叶,但有人对这种方式持质疑态度,诗人以嗤之以鼻的态度表示不屑计较。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煮茶过程的自由和豁达。
诗人品尝茶的细腻口感,认为茶中所蕴含的味道可以使人回溯过去的时光,与前尘相连。茶的味道带给他一种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思考。
诗人提到读书时要坐着搅动内心的枯肠,意味着读书可以激发内心的思考和感慨。而在饮酒时,琐碎的忧虑可以被消弭,玉颊上绽放春光,显示了喝酒的愉悦和解脱。
最后,诗人回忆起曾经在日边饮过甘露的碗,但此刻却难以再次沏茶,他感到内心的乱,真情难以释放。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失落。
整首诗以描述茶的种种情景和对茶的赞美为主线,通过对茶的品味和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生活中琐碎烦恼的抛弃和对内心真情的追求。
cì yùn chén yuán shù jiàn jì xiè chá
次韵陈元述见寄谢茶
nián lái zhí yù pèi chá shén, shí dǐng shān quán rì rì qīn.
年来直欲配茶神,石鼎山泉日日亲。
zhú guǒ pēng jiān chī zuǒ jì, shé duān mián wèi rèn qián chén.
竹裹烹煎嗤左计,舌端绵味认前尘。
shū yào zuò jiǎo kū cháng dú, jiǔ suǒ hún xiāo yù jiá chūn.
书要坐搅枯肠读,酒所浑消玉颊春。
céng yǐn rì biān gān lù wǎn, shā xī nán qiǎn luàn wú zhēn.
曾饮日边甘露碗,沙溪难遣乱吾真。
拼音:shé duān mián wèi rèn qián chén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葛立方(?~1164), 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自号懒真子。丹阳(今属江苏)人,后定居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
其父葛胜仲也是填词名家,父子齐名于世。葛立方于绍兴八年(1138)举进士。曾任正字、校书郎及考功员外郎等职。后因忤秦桧而得罪,罢吏部侍郎,出知袁州、宣州。二十六年归休于吴兴汛金溪上。隆兴二年卒。宋史》附《葛宫传》。事迹另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人缪荃孙撰有《葛立方传》刊于《归愚集》卷末。
葛立方“博极群书,以文章名一世”(沈洵《韵语阳秋序》)。曾自题草庐:"归愚识夷涂,游宦泯捷径。"所以名其集为《归愚集》。著述除现存《归愚集》、《韵语阳秋》外,还有失传的《西畴笔耕》、《万舆别志》等书。《韵语阳秋》20卷,又名《葛立方诗话》,主要是评论自汉魏至宋代诸家诗歌创作意旨之是非。《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未免舛误","然大旨持论严正,其精确之处,亦未可尽没也"。葛立方词现存40首,多是写景咏物和赠答之作,较少伤时感乱的内容。《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词说:"多平实铺叙,少清新宛转之思,然大致不失宋人规格。"他写有数首咏梅词,赞美梅花的"傲霜凌雪"、"高标孤韵",都比较清丽。其〔卜算子〕《席间再作》中共用了18个叠字,新颖、巧妙,很受人们的赞赏,周密称许为"妙手无痕"(《词林纪事》卷九引《梦窗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