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贶以雅颂声”出自魏晋刘桢的《赠徐干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kuàng yǐ yǎ sòng shēng,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贶以雅颂声”全诗:猥蒙惠咳吐。
贶以雅颂声。
高义厉青云。
灼灼有表经。
诗词:《赠徐干诗》
猥蒙惠咳吐。
贶以雅颂声。
高义厉青云。
灼灼有表经。
中文译文:
浅薄之才受惠于徐干的慷慨赞美,
我将以雅致的声音回报。
高尚的道义崇高如云,
熠熠生辉,具有深刻的寓意。
诗意:
这首诗是刘桢写给徐干的赠诗。诗中,刘桢自谦地称自己才华浅薄,受徐干的赞美和启发。他表示将以雅致的声音回报徐干的厚爱。诗人认为高尚的道义犹如天空中的云彩,崇高而挺拔。而诗人的心灵也因为徐干的赞美而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表达了对徐干的感激和敬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徐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诗人以自谦的态度描述自己的才华,将徐干的赞美视为一种珍贵的馈赠,表示自己将以高雅的诗歌回报。诗人通过将高尚道义与云彩相比,把徐干的品德和影响力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认为自己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表达力。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徐干的仰慕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追求高尚的品质。
zèng xú gàn shī
赠徐干诗
wěi méng huì hāi tǔ.
猥蒙惠咳吐。
kuàng yǐ yǎ sòng shēng.
贶以雅颂声。
gāo yì lì qīng yún.
高义厉青云。
zhuó zhuó yǒu biǎo jīng.
灼灼有表经。
拼音:kuàng yǐ yǎ sòng shēng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他不仅文才出众,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将时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寄书一纸,调侃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刘桢回道,“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曹丕十分欣赏。有一次刘桢因“不敬”被罚作苦力[2],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所著诗大多散佚。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祖父刘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於野王令,著有《破群论》等书。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桢去世。他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据传死后转生为梁时县吏顾总(唐.牛僧儒 《玄怪录》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