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兴歌我稼同”出自宋代阳枋的《和苏提举喜雨》,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ī yuè xìng gē wǒ jià tó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七月兴歌我稼同”全诗:瞻仰虽勤隔壤穹,此诚何自达天中。
幸凭今日皇华使,不假当年帝释宫。
人道苏天零点广大,岁逢商旱得流通。
欲知八郡生灵喜,七月兴歌我稼同。
《和苏提举喜雨》是宋代诗人阳枋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喜雨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恩赐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诗中描述了作者瞻仰天空,虽然隔着千里万里的壤土和苍穹,但仍能感受到天中的神奇。作者庆幸今日能亲眼见证皇华使者带来的雨水,不需像古代帝释那样借助神力降雨。这里可能隐含了对中央政权的赞美,认为如今的统治者能够通过政策手段解决民生问题。
接着,诗人提到人间苏天零点广大,指的是苏州的辖地范围广阔,而八郡则是指苏州辖下的八个县城。诗人说每年七月,当商旱来临时,雨水能够流通到这片土地,使得人们欢欣鼓舞。这表达了作者对雨水的渴望和对农田灌溉的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八郡百姓对于丰收的喜悦,七月的时候人们开始唱歌庆祝,因为庄稼和我一同茁壮成长。这里作者将自己与农田联系在一起,以自然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相互呼应,传达出生命的蓬勃与欢乐。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雨水带来的喜悦,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农田的关注。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诗人展示了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丰收和生命力的赞美。
hé sū tí jǔ xǐ yǔ
和苏提举喜雨
zhān yǎng suī qín gé rǎng qióng, cǐ chéng hé zì dá tiān zhōng.
瞻仰虽勤隔壤穹,此诚何自达天中。
xìng píng jīn rì huáng huá shǐ, bù jiǎ dāng nián dì shì gōng.
幸凭今日皇华使,不假当年帝释宫。
rén dào sū tiān líng diǎn guǎng dà, suì féng shāng hàn dé liú tōng.
人道苏天零点广大,岁逢商旱得流通。
yù zhī bā jùn shēng líng xǐ, qī yuè xìng gē wǒ jià tóng.
欲知八郡生灵喜,七月兴歌我稼同。
拼音:qī yuè xìng gē wǒ jià tóng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上声十六铣 (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仄韵) 去声二十四敬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