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钟声短一声长”出自清代江湜的《湖楼早起》,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zhōng shēng duǎn yī shēng zhǎ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一钟声短一声长”全诗:面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
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
诗词:《湖楼早起》
朝代:清代
作者:江湜
面湖楼好纳朝光,
夜梦分明起辄忘。
但记晓钟来两寺,
一钟声短一声长。
中文译文:
面对湖畔楼阁,美景纳入眼底,
夜晚的梦境清晰,醒来却忘却。
只记得清晨钟声传来自两座寺庙,
一座钟声短促,一座钟声长久。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清晨从湖畔楼阁起床的景象。诗人面对湖光山色,心旷神怡,感受到朝阳的温暖和美丽。然而,夜晚的梦境虽然清晰,但一觉醒来却很快忘却了。诗人只记得清晨时从两座寺庙传来的钟声,其中一座钟声短促而另一座钟声长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晨湖畔的宁静景色和诗人自身的感受。诗人在面对湖光山色时,感受到了朝阳的美丽和温暖,暗示了一种新的开始和希望。然而,夜晚的梦境虽然清晰,但很快就被现实所替代,表达了人们对梦境的遗忘和现实的重要性。最后,诗人通过描述两座寺庙的钟声,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节奏。其中一座钟声短促,可能象征着短暂的喜悦和美好时光的转瞬即逝;而另一座钟声长久,可能寓意着恒久的坚持和持续的努力。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夜梦与清晨的对比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hú lóu zǎo qǐ
湖楼早起
miàn hú lóu hǎo nà cháo guāng, yè mèng fēn míng qǐ zhé wàng.
面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
dàn jì xiǎo zhōng lái liǎng sì, yī zhōng shēng duǎn yī shēng zhǎng.
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
拼音:yī zhōng shēng duǎn yī shēng zhǎng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吴中先贤谱》 苏文 编绘。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凝结为《伏敔堂诗录》。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之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其诗自云:“平生参遍名家作,似为今时写此哀;写出浑疑哀已尽,明朝又上笔端来。”(《录近诗因书四绝》之一)也有少数诗作,如《流民》等,述及民间疾苦。其诗工力深厚,擅长白描,戛戛独造,造意遣词,力脱常径,自言其诗“脱略前人”,“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旧枝开”(《近年》),很为时人推重。近代陈衍称他是“咸、同间一诗雄”,“寻常命笔,每首必有一二语可味者”(《近代诗钞》)。近代金天翮说他“以清刚矫浓嫭”,“曲折洞达,写难状之隐,如听话言”(《答苏戡先生书》)。李慈铭也说他的诗“有劲气”。
江湜,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咸丰七年(1857)
由其表叔彭蕴章为他援例捐了个从九品“分浙试用”的差使,在杭州都转盐运使营务处掌文书。太平军兵临杭州时,他从乱军中逃出,投奔到在温州任永嘉县令的好友陈子余处。未几老家传来噩耗:其父在苏州城破后,被太平军所杀,其母和一妹亦投水而亡。
咸丰十一年(1861)避乱温州期间,夏游雁荡山(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写下骚体《大龙湫题壁》:“嶂连云兮山四围,仰飞瀑兮从天来,倾万斛之珠玑,为我心兮写哀。噫!风尘澒洞兮故里为灰,非龙湫之宴坐将余生兮焉归?”。同治元年(1862)官乐清长林盐大使。次年调杭州佐治海运,同治三年(1864)秋再游雁荡,写下《雁荡归后作诗寄雪樵》:“有人重赴琼林宴,而我重为雁荡游。可笑荣枯同一瞬,未知名姓孰千秋?”
江湜亦工书画但被诗名所掩。平生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一生坎坷多舛,郁郁不得志,倾其全力作诗,病卒杭州,得年49岁。死前自作挽联:“天赋清才不登上寿,诗追变雅自居古人”。遗命自拟碑碣:“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据说江湜殁后,其族人有哭弢叔诗:我兄不尽误儒冠,误在家贫买一官,本却无心求利达,曷尝救得是饥寒?江湜著有《伏敔堂诗集》及《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