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被狙翁调弄”出自元代王恽的《如梦令》,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jǐ bèi jū wēng tiáo nò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几被狙翁调弄”全诗:半世随波从众。
几被狙翁调弄。
富贵苦相谩,一枕槐根春梦。
春梦。
春梦。
况复此身无用。
《如梦令·半世随波从众》是元代作家王恽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辈子随着波浪从众,
常常被那老人耍弄。
富贵和苦难互相嘲讽,
一夜之间繁华春梦破碎。
春梦,春梦,
何况这样无用的身躯。
诗意:
《如梦令·半世随波从众》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悲伤感慨。诗中表达了一个人在世间漂泊半生,随波逐流,没有独立的意志和追求。他常常被他人操纵和调侃,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无论是财富还是苦难,都给他带来了痛苦和困扰。最后,他意识到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虚幻的春梦,转瞬即逝,再加上自己毫无价值和作用,对于这样的命运,他感到无奈和无助。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人半世人的命运和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奈和悲凉之情。诗中运用了意象丰富的语言,如“半世随波从众”、“被狙翁调弄”、“一枕槐根春梦”等,形象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经历和心情。整首诗行简练,语言朴素而含蓄,通过反复的重复和倒叙,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作者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无奈命运和内心的挣扎。这首诗词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和虚幻性的思索。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的苦闷和无奈,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生命的反思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rú mèng lìng
如梦令
bàn shì suí bō cóng zhòng.
半世随波从众。
jǐ bèi jū wēng tiáo nòng.
几被狙翁调弄。
fù guì kǔ xiāng mán, yī zhěn huái gēn chūn mèng.
富贵苦相谩,一枕槐根春梦。
chūn mèng.
春梦。
chūn mèng.
春梦。
kuàng fù cǐ shēn wú yòng.
况复此身无用。
拼音:jǐ bèi jū wēng tiáo nòng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一送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 ,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 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他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