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傍人莫笑扬雄宅”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傍人莫笑扬雄宅”出自元代王恽的《鹧鸪引 辛卯九月二十三日,靖伯仲先携酒相》,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àng rén mò xiào yáng xióng zhái,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傍人莫笑扬雄宅”全诗

《鹧鸪引 辛卯九月二十三日,靖伯仲先携酒相》

傍人莫笑扬雄宅

波荡江湖万里余。
归来缩首伴凡鱼。
门后席后轩车盛,鬓自霜来宦味疏。
思往事,注残书。
闲锄明月种秋蔬。
傍人莫笑扬雄宅,好事时过载酒


赏析


《鹧鸪引 辛卯九月二十三日,靖伯仲先携酒相》是元代王恽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波荡江湖万里余。
归来缩首伴凡鱼。
门后席后轩车盛,
鬓自霜来宦味疏。
思往事,注残书。
闲锄明月种秋蔬。
傍人莫笑扬雄宅,
好事时过载酒。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在辛卯年九月二十三日与友人靖伯仲共饮为背景,表达了对江湖事务的思考和对过往人事的回忆。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江湖漂泊了很久,最终归来时感到自己变得黯淡无光,如同与普通鱼类无异。然而,他的府邸门口和席间却摆满了华丽的轩车和酒宴,显示出官场的虚浮和空洞。他的额头上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了霜雪,使得他在宦海中的味道变得淡薄。他回忆往事,翻阅残破的书卷,抚慰自己的心灵。闲暇之余,他耕种着秋蔬,与明月为伴。他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嘲笑他扬雄式的居所,因为好景不长,过多的享受会导致懒散和酒瘾。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的景物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揭示了官场的虚荣和世事的无常。诗中的波荡江湖和归来缩首伴凡鱼意味着作者曾经历过江湖的浮沉,如今回归平凡。门后席后轩车盛一方面展现了官场的繁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官场的虚浮和空洞,使得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嗤笑与疏离。鬓自霜来宦味疏的描写,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官场生涯的消耗,使得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变得淡漠。思往事、注残书则表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和内心的寄托。闲锄明月种秋蔬则呈现了诗人的闲适与宁静,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傍人莫笑扬雄宅、好事时过载酒的句子,警示身边的人不要轻视他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虚荣与享乐的警惕。

整首诗以淡泊宁静、对官场虚浮的嗤笑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薄态度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功名富贵的疲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呼唤读者在繁华与浮躁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的人生价值。

“傍人莫笑扬雄宅”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è gū yǐn xīn mǎo jiǔ yuè èr shí sān rì, jìng bó zhòng xiān xié jiǔ xiāng
鹧鸪引 辛卯九月二十三日,靖伯仲先携酒相

bō dàng jiāng hú wàn lǐ yú.
波荡江湖万里余。
guī lái suō shǒu bàn fán yú.
归来缩首伴凡鱼。
mén hòu xí hòu xuān chē shèng, bìn zì shuāng lái huàn wèi shū.
门后席后轩车盛,鬓自霜来宦味疏。
sī wǎng shì, zhù cán shū.
思往事,注残书。
xián chú míng yuè zhǒng qiū shū.
闲锄明月种秋蔬。
bàng rén mò xiào yáng xióng zhái, hǎo shì shí guò zài jiǔ
傍人莫笑扬雄宅,好事时过载酒

“傍人莫笑扬雄宅”平仄韵脚


拼音:bàng rén mò xiào yáng xióng zhái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作者简介


王恽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作者介绍


王恽的介绍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 ,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 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他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的轶事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