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千花羞看取”出自清代庄棫的《蝶恋花》,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ǎi cǎo qiān huā xiū kàn q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草千花羞看取”全诗:绿树阴阴晴昼午。
过了残春,红萼谁为主?宛转花旖勤拥护,帘前错唤金鹦鹉。
回首行云迷洞户。
不道今朝,还比前朝苦。
百草千花羞看取,相思只有侬和汝。
《蝶恋花·绿树阴阴晴昼午》是清代庄棫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绿树阴阴晴昼午。
过了残春,红萼谁为主?
宛转花旖勤拥护,
帘前错唤金鹦鹉。
回首行云迷洞户。
不道今朝,还比前朝苦。
百草千花羞看取,
相思只有侬和汝。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迁和情感之间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绿树成荫的午后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已经过去,红花的颜色已经不再鲜艳。红花虽然凋谢,但是仍然有谁会关注它们呢?诗人通过描述花朵的转变和风景的变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无常的感慨。诗中还出现了唤醒金鹦鹉的情节,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对花朵和季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诗中的绿树成荫、红花凋谢等景象,与人生的起伏和变化相呼应,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与共鸣。
诗中的“宛转花旖勤拥护,帘前错唤金鹦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期待。金鹦鹉作为一种珍贵的鸟类,在诗中象征着美好和宝贵的东西,而人们的呼唤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希冀。
诗的最后两句“百草千花羞看取,相思只有侬和汝”,表达了相思之情的专属和独特。诗人通过对花草的描述,暗示了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羞怯和纤弱,唯有彼此间的相思才是真挚和长久的。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花草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反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强调了真挚的情感在世间的稀缺和珍贵。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练的语言,给人以深思和共鸣,展示了庄棫清代诗人的艺术才华。
dié liàn huā
蝶恋花
lǜ shù yīn yīn qíng zhòu wǔ.
绿树阴阴晴昼午。
guò le cán chūn, hóng è shuí wéi zhǔ? wǎn zhuǎn huā yǐ qín yōng hù, lián qián cuò huàn jīn yīng wǔ.
过了残春,红萼谁为主?宛转花旖勤拥护,帘前错唤金鹦鹉。
huí shǒu xíng yún mí dòng hù.
回首行云迷洞户。
bù dào jīn zhāo, hái bǐ qián cháo kǔ.
不道今朝,还比前朝苦。
bǎi cǎo qiān huā xiū kàn qǔ, xiāng sī zhǐ yǒu nóng hé rǔ.
百草千花羞看取,相思只有侬和汝。
拼音:bǎi cǎo qiān huā xiū kàn qǔ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
庄棫论词比谭献更重视“比兴”。他为谭献的《复堂词》作序,其中就特别说到:“家国身世之感,未能或释,盖风人之旨也。”——清·庄棫《复堂词序》关心国家,关心自己身世的这种感受,无法解脱。这时风人,实际上就是斯人,词人,指的是从《国风》里的“风人”,这个宗旨。但是,他说呢,“世之狂呼叫嚣者,且不能知仲修之诗,乌能知仲修之词哉?礼义不愆,何恤乎人言。”——清·庄棫《复堂词序》且不能知谭献之诗,仲修就谭献,谭献字仲修。他又说,
“夫义可相附,义即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托志帷房,眷怀君国。”——清·庄棫《复堂词序》喻,比喻,“喻“可以专指喻即不广。他说虽然一直从宋以来,有很多人,但是能够合乎这个比兴之旨的“合者鲜矣。”为什么呢?有的是“又或用意太深,辞为义掩。虽多比兴之旨,未发缥缈之音。”——清·庄棫《复堂词序》或者是,有些人不能够真正在词里面寄托那种托志帷房、眷怀君国的那种深意。或者呢,用意太深,结果被那个词表面掩住了。虽然里头有比兴的这个宗旨,但是没有那种缥缈的、寄托的表现方法表达出来。所以他就说,“自古词章,皆关比兴。斯义不明,体制遂舛。狂呼叫嚣,以为慷慨。矫其弊者,流为平庸。风诗之义,亦云渺矣。”——清·庄棫《复堂词序》因为他一方面要强调这个,要托志帷房,眷怀君国。另一方面,又要强调有比兴,缺哪一方面都不行。如果你
只是有眷怀君国这个意思,但是你是狂呼叫嚣,变得慷慨,实际上不对。如果你纠正了这个呢,又变成了平庸。所以他说真正能够像那个国风义诗那种的涵义太少。可以看出和谭献相比,庄棫论词有两处有点不同。庄棫论词与谭献的不同之处一:针对“世之狂呼叫嚣者”抒发情感谭献强调“柔厚”,他要纠正的是“雕琢曼辞”、“靡曼荧眩”这样一种弊病。而庄棫论词则反对,反对在另一面,主要针对着所谓“世之狂呼叫嚣者”。只注意好像抒发他慷慨激烈的感情,而没有这样强调比兴,这是一点。庄棫论词与谭献的不同之处二:强调“托志帷房、眷怀君国”寄托感情第二个,他更加强调可以看出,他是更向诗教靠拢。而且他这里谈到的比兴,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可以借助着比兴的这种艺术手法来寄托自己的感情,他成为这个整个论词的“柔厚”词旨的内在要求。你只要写词,你就一定要有比兴。可是,正好就是这种词学观,既成就了庄棫的词,也限制了庄棫的词。为什么这么说?庄棫一生不遇。虽然他自嘲,“予无升降得丧之戚”,因为他没有做官,所以,升、降、得失,他没有这种悲哀。实际上他的身世之感仍然在词当中表现出来。比如他的[唐多令]一首,借写一盏灯来写出了自己的心境,确实自出机轴。词里写了灯火,“灯焰似凝脂,红心草恐非。幂烟煤一样迷离。照得空庭都四彻,原不藉,蜡成堆。”——清·庄棫这盏灯火,小小一盏灯火,看起来简直不像一根灯芯照出来的。它一堆烟煤那样,照得空庭,都四面都照到了,都堆砌着蜡成堆。但是,下面一转,“影隔便难知,光留许众窥,也曾看镜里蛾眉。窗外北风正冰冱,只微火,转凄其。”——清·庄棫只要有一个影子就把这盏灯给挡住了,看不见了。当然,可它的光呢,还留着让大家来看。这盏灯也曾经照过镜里边的美女。这就写出了这个照彻空庭、光留众窥的自许和一种自傲。也有影隔难知、曾照蛾眉的怨抑和惆怅;而最后却归集到一句,正是窗外北风的时候,结着冰的时候,“只微火,转凄其。”此刻在窗外风吼冰封当中显得那样微弱,那样凄凉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处境和心境之所化。确实,深得比兴寄托、意内言外之妙。所以说这种比兴柔厚之说,确实成就了他的诗。像这首词就是意象新铸,构思独造,前人词集里头很少见。但是,在《中白词》里头,这也是创意之作并不多见。当然另外也有一些,比如说他《相见欢》写:“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蝶自舞,莺自歌,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清·庄棫《中白词》抒发旧梦难寻、华年逝水的人生感慨,也比较动人。但是,像这种情境意象已经落入窠臼。后来陈廷焯凭这首词认为他是“超越古今”,显然是过誉了。庄棫词大多数都像这样。另外就有一些词,他刻意地追求那个义无所附 喻不专指他前面那个,他在评谭献的词里头说到这个,“夫义可相附,义即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你可以有大家知道的那个义,那你的义就不深。你的比喻就专门指某一件事情,你就不广。所以,他就表现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和广的这种“义”和“喻”,刻意去追求这种,结果造成了一种飘渺晦涩。在当时是一位比较出名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