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路诚独难”出自唐代卢照邻的《早度分水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ī lù chéng dú n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斯路诚独难”全诗: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译文:
在丁年的时候,我游历蜀道,留下了长长的胡须,准备前往长安。徒然费尽了周王的食粮,却空弹了汉朝的官员头上的帽子。马蹄磨破到了极致,貂裘破烂着带来寒意。层层冰霜横亘九折,积雪堆积成七折盘山。下了一段险峻的溪水,又上了一座陡峭的山峰。从陇山头传来了戍鼓的声音,而岭外的山谷中咽喉中流的湍水声也传到耳中。如丝般的松风吹得嗖嗖作响,苍茫的山上的月亮如圆团团。向后来的人传话,这条路确实难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游历蜀道的经历,描绘了早晨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的情景。诗中所描述的寒冷、艰苦和险峻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在蜀道上艰难跋涉的辛酸心情。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山间的风景,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和壮美。
诗中的“费周王粟”和“弹汉吏冠”揭示了作者游历蜀道时所受到的艰辛和不公平待遇。而“马蹄穿欲尽”和“貂裘敝转寒”表现了长时间的旅行和艰苦环境对身体和装备的磨损。接下来的描写冰冻的山路和陡峭的山峰,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崎岖和艰难。
最后两句诗“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通过形容词的连续使用,烘托出寒冷、凄美的山夜景象,使得整首诗融入了感叹和凄凉的氛围中。最后一句“斯路诚独难”表达了作者对蜀道的独特和困难的认识,也显露出他在旅途中的坚毅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整首诗以崎岖的蜀道为背景,以表达作者旅途经历的艰辛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zǎo dù fēn shuǐ lǐng
早度分水岭
dīng nián yóu shǔ dào, bān bìn xiàng cháng ān.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
tú fèi zhōu wáng sù, kōng dàn hàn lì guān.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mǎ tí chuān yù jǐn, diāo qiú bì zhuǎn hán.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céng bīng héng jiǔ zhé, jī shí líng qī pán.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zhòng xī jì xià shù, jùn fēng yì shàng gàn.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lǒng tóu wén shù gǔ, lǐng wài yàn fēi tuān.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sè sè sōng fēng jí, cāng cāng shān yuè tuán.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chuán yǔ hòu lái zhě, sī lù chéng dú nán.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拼音:sī lù chéng dú n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仄韵) 去声十五翰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