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若借低枝便”出自唐代李益的《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ǎo fēng ruò jiè dī zhī biàn,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好风若借低枝便”全诗: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
杨柳含烟灞岸春,
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
莫遣青丝扫路尘。
译文:
春天,杨柳在灞岸上含着嫩绿的烟雾,
每年都被路过的行人攀折。
如若有好风刮过低矮的树枝,
请不要让那青丝之中带起尘土。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深情厚意的情感表达。诗中的杨柳代表着作者的思念之情,它含烟含雾,如同蒙上了轻纱,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每年春天,行人路过杨柳时,都会刻意攀折几根杨柳枝,作为托福分行人的思念之情。而作者希望行人不要扫动那青丝,不要让这思念之情随风而散。
赏析: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情厚意,通过描绘杨柳的含烟含雾,表达了作者对行人的思念。诗中的好风代表作为传送情感的媒介,它轻轻吹动树枝,带走了行人思念的信息。作者希望行人不要扫动青丝,不要让这思念之情被抹去,让这份情感永存。整首诗意蕴含着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行人的期望。
tú zhōng jì lǐ èr yī zuò róng yù shī
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
yáng liǔ hán yān bà àn chūn, nián nián pān zhé wèi xíng rén.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hǎo fēng ruò jiè dī zhī biàn, mò qiǎn qīng sī sǎo lù chén.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拼音:hǎo fēng ruò jiè dī zhī biàn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仄韵) 去声十七霰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