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寂寞襟怀借酒宽”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寂寞襟怀借酒宽”出自宋代李曾伯的《宜城道间》,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ì mò jīn huái jiè jiǔ ku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寂寞襟怀借酒宽”全诗

《宜城道间》

寂寞襟怀借酒宽

萧萧风雨问南关,客里单衣八月寒。
灯火数家栖逆旅,江山千里走插官。
飘零岐路凭诗纪,寂寞襟怀借酒宽
亟写音书寄乡国,北山高卧尽平安。


赏析


《宜城道间》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雨萧萧问南关,
客栈里,我身穿薄衣感受八月的寒冷。
灯火闪烁几家宿旅,
千里江山,我踏着官道匆匆前行。
在漂泊的岐路上,我依靠诗词来纪录,
内心孤寂,借酒消愁宽慰。
急切地写下信函寄回乡国,
我高卧在北山,祈愿一切平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行者在宜城道上的情景。风雨萧萧中,诗人忍受着八月的严寒,来到客栈寻求庇护。在陌生的地方,他看到几家客栈的灯火,这些客栈成了他暂时的栖息之所。他踏着官道,穿越千里江山,一路匆匆而行。在漂泊的岐路上,他只能依赖诗词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减轻内心的孤寂感,他借酒来消愁。他迫切地想写信寄回故乡,告知自己的近况,同时也祈祷故乡的平安。最后,他躺在北山高处,安心地休憩,期待一切平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旅行者的内心体验。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风雨、寒冷和灯火,以及人物的描写,如客栈和官道,展示了旅行者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和无助感。然而,诗人通过描写诗纪和借酒宽慰等手法,表达了他寻找心灵安慰的努力。最后,他的祈愿和安稳的休憩,给人以希望和平静的感觉。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旅行者内心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起伏和命运沉浮的思考。

“寂寞襟怀借酒宽”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í chéng dào jiān
宜城道间

xiāo xiāo fēng yǔ wèn nán guān, kè lǐ dān yī bā yuè hán.
萧萧风雨问南关,客里单衣八月寒。
dēng huǒ shù jiā qī nì lǚ, jiāng shān qiān lǐ zǒu chā guān.
灯火数家栖逆旅,江山千里走插官。
piāo líng qí lù píng shī jì, jì mò jīn huái jiè jiǔ kuān.
飘零岐路凭诗纪,寂寞襟怀借酒宽。
jí xiě yīn shū jì xiāng guó, běi shān gāo wò jǐn píng ān.
亟写音书寄乡国,北山高卧尽平安。

“寂寞襟怀借酒宽”平仄韵脚


拼音:jì mò jīn huái jiè jiǔ kuān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作者简介


李曾伯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作者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