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吟废馆几宵中”出自宋代王珪的《南海馆中》,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ū yín fèi guǎn jǐ xiāo zh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吟废馆几宵中”全诗:岭外经年逐断蓬,孤吟废馆几宵中。
灯回秋壁耿乡梦,雨送夜潮飘海风。
靖节久抛三径乐,子云坐汉十金空。
何时征棹一归去,江有鲈苇岩有风。
《南海馆中》是宋代王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岭外经年追逐着断断续续的蓬草,独自吟唱于废弃的馆舍几个夜晚之间。灯光映照下的秋天壁画,使人陷入遥远的乡愁梦中,雨水伴随着夜潮,漂浮着海上的风。久久以来,我丢弃了安逸的生活,怀念着那些美好的时光,但现在只剩下空虚。何时才能驾舟远行,回到江边有鲈鱼和芦苇岩石的地方。
诗意:
《南海馆中》描绘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在南海馆中的寂寥孤独之情。诗人通过描写蓬草追逐的景象、废弃的馆舍、秋天壁画的映照以及夜潮和海风的氛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诗人渴望重新踏上归途,重返江边的家乡,与鲈鱼和芦苇岩石相伴。
赏析:
《南海馆中》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交融,展示了王珪对故乡的深情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诗中的蓬草和废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强调了游子离乡漂泊的心境。秋天壁画和夜潮飘来的海风则给人一种遥远的乡愁感,使人陷入回忆和思考之中。诗中的“久抛三径乐”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放弃,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子云坐汉十金空”则表达了他的失意和空虚。最后,诗人以对归途的期盼,描绘了江边的景象,寄托了对家乡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南海馆中》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对故乡的思恋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这首诗词既展示了王珪的才华,又折射出了宋代文人的离乡情结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
nán hǎi guǎn zhōng
南海馆中
lǐng wài jīng nián zhú duàn péng, gū yín fèi guǎn jǐ xiāo zhōng.
岭外经年逐断蓬,孤吟废馆几宵中。
dēng huí qiū bì gěng xiāng mèng, yǔ sòng yè cháo piāo hǎi fēng.
灯回秋壁耿乡梦,雨送夜潮飘海风。
jìng jié jiǔ pāo sān jìng lè, zi yún zuò hàn shí jīn kōng.
靖节久抛三径乐,子云坐汉十金空。
hé shí zhēng zhào yī guī qù, jiāng yǒu lú wěi yán yǒu fēng.
何时征棹一归去,江有鲈苇岩有风。
拼音:gū yín fèi guǎn jǐ xiāo zhōng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命王珪诚岁月姓名,分赐侍臣,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
后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
宋神宗最爱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
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
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丰改制),超授王珪为银青光禄大夫。
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宋哲宗。于是拜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
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赠谥。蔡京掌权时,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再次恢复赠谥。
三旨相公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一枝四岔,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沈括将此事记载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删减),在《总目》中介绍说:“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