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挥刀身首离”出自宋代张耒的《八盗》,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shì huī dāo shēn shǒu lí,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一士挥刀身首离”全诗:挟弓持矛八人者,暮出永宁循白马。
袁村饮酒呼主翁,主翁仓皇问以弓。
朝饭南山民献彘,主人赠刀其姓李。
道逢两夫捕鹰隼,胁之以威使从己。
晚投民居迫之馈,坐有三夫愿从事。
其徒新故十有三,驱使两夫前探伺。
谍知小水无徼巡,弯弓长呼苍市门。
传声市人恣诱胁,扰扰坐致几千人。
一盗登床坐而视,四盗执兵环以卫。
八夫露刃入民居,敛聚金珠致之帅。
搜罗抉剔凡八户,淫污妇女累其主。
烹羊致酒来纷纷,钱币满前随赐与。
一盗扬声集市人,我怜市人常苦贫。
居民积财尚余羡,恣尔攫取舍无嗔。
市人听令喜且舞,肩负囊担谁复数。
须臾散去闾里空,犬逝鸡逃无敢语。
八盗连谋诏其五,为我鸣金南取路。
人闻金声谓盗南,八盗西驰下山去。
长吏飞书呵有司,坐欲捕获如吾期。
洛阳大牓如匹帛,一百万钱赏能获。
一朝两卒扣吾门,自言有密人不闻。
我知小鼠群偷地,二盗今居洛之涘。
立呼吏兵给戈弩,期以朝擒夜驰去。
可怜鼠子不知逃,犹复持矛起相拒。
一士挥刀身首离,复取傍盗如携儿。
八夫获二亡其六,尽取党人付诸狱。
带着弓、矛八人的,晚上从永宁沿白马。
袁村饮酒招呼主人,主人翁匆忙间用弓。
朝饭南山人民献猪,主人送刀他的姓李。
路上遇到两个人抓老鹰,威胁的以威派从自己。
晚上投宿居民迫的馈赠,在座的有三个人希望从事。
徒弟新旧十有三,驱使两夫前探知。
探知小水无边界巡逻,弓长呼苍山市场大门。
传声音市人肆意引诱胁迫,纷乱而使几千人。
一盗上床坐看,四个强盗拿着兵器环绕以卫。
八夫露出刀刃入居民,凑金珠导致的首领。
搜罗挖剔共八户,奸淫女人累他主。
烹羊送酒来纷纷,钱币满前随赐与。
一盗扬言在街上的人,我同情街上的人常常苦于贫穷。
居民财富还剩余,任凭你抓取取舍无生气。
市人听令喜欢跳舞,肩背着行李挑谁又数。
一会儿散去乡里空,狗去鸡逃不敢说话。
八盗贼联合诏令他五,当我叫金南取路。
人听说金声称强盗南,八盗向西跑下山去。
官员匿名信呵有司,因想捕获像我一。
洛阳大膀像匹帛,一百万钱奖赏能够获。
一朝两个士兵敲我的门,自称有秘密人听不见。
我知道小老鼠们偷地,两人现在居住在洛水之滨。
立呼唤官兵给戈弩,期以朝擒获连夜离开。
可爱老鼠子不知道逃,还是拿着矛起来对抗。
一人指挥刀身首分离,又攻取附近盗如携儿。
八夫得到二次丢失了六,把党人交给监狱。
bā dào
八盗
xié gōng chí máo bā rén zhě, mù chū yǒng níng xún bái mǎ.
挟弓持矛八人者,暮出永宁循白马。
yuán cūn yǐn jiǔ hū zhǔ wēng, zhǔ wēng cāng huáng wèn yǐ gōng.
袁村饮酒呼主翁,主翁仓皇问以弓。
cháo fàn nán shān mín xiàn zhì, zhǔ rén zèng dāo qí xìng lǐ.
朝饭南山民献彘,主人赠刀其姓李。
dào féng liǎng fū bǔ yīng sǔn, xié zhī yǐ wēi shǐ cóng jǐ.
道逢两夫捕鹰隼,胁之以威使从己。
wǎn tóu mín jū pò zhī kuì, zuò yǒu sān fū yuàn cóng shì.
晚投民居迫之馈,坐有三夫愿从事。
qí tú xīn gù shí yǒu sān, qū shǐ liǎng fū qián tàn cì.
其徒新故十有三,驱使两夫前探伺。
dié zhī xiǎo shuǐ wú jiǎo xún, wān gōng zhǎng hū cāng shì mén.
谍知小水无徼巡,弯弓长呼苍市门。
chuán shēng shì rén zì yòu xié, rǎo rǎo zuò zhì jǐ qiān rén.
传声市人恣诱胁,扰扰坐致几千人。
yī dào dēng chuáng zuò ér shì, sì dào zhí bīng huán yǐ wèi.
一盗登床坐而视,四盗执兵环以卫。
bā fū lù rèn rù mín jū, liǎn jù jīn zhū zhì zhī shuài.
八夫露刃入民居,敛聚金珠致之帅。
sōu luó jué tī fán bā hù, yín wū fù nǚ lèi qí zhǔ.
搜罗抉剔凡八户,淫污妇女累其主。
pēng yáng zhì jiǔ lái fēn fēn, qián bì mǎn qián suí cì yǔ.
烹羊致酒来纷纷,钱币满前随赐与。
yī dào yáng shēng jí shì rén, wǒ lián shì rén cháng kǔ pín.
一盗扬声集市人,我怜市人常苦贫。
jū mín jī cái shàng yú xiàn, zì ěr jué qǔ shě wú chēn.
居民积财尚余羡,恣尔攫取舍无嗔。
shì rén tīng lìng xǐ qiě wǔ, jiān fù náng dān shuí fù shù.
市人听令喜且舞,肩负囊担谁复数。
xū yú sàn qù lǘ lǐ kōng, quǎn shì jī táo wú gǎn yǔ.
须臾散去闾里空,犬逝鸡逃无敢语。
bā dào lián móu zhào qí wǔ, wèi wǒ míng jīn nán qǔ lù.
八盗连谋诏其五,为我鸣金南取路。
rén wén jīn shēng wèi dào nán, bā dào xī chí xià shān qù.
人闻金声谓盗南,八盗西驰下山去。
zhǎng lì fēi shū ā yǒu sī, zuò yù bǔ huò rú wú qī.
长吏飞书呵有司,坐欲捕获如吾期。
luò yáng dà bǎng rú pǐ bó, yī bǎi wàn qián shǎng néng huò.
洛阳大牓如匹帛,一百万钱赏能获。
yī zhāo liǎng zú kòu wú mén, zì yán yǒu mì rén bù wén.
一朝两卒扣吾门,自言有密人不闻。
wǒ zhī xiǎo shǔ qún tōu dì, èr dào jīn jū luò zhī sì.
我知小鼠群偷地,二盗今居洛之涘。
lì hū lì bīng gěi gē nǔ, qī yǐ cháo qín yè chí qù.
立呼吏兵给戈弩,期以朝擒夜驰去。
kě lián shǔ zi bù zhī táo, yóu fù chí máo qǐ xiāng jù.
可怜鼠子不知逃,犹复持矛起相拒。
yī shì huī dāo shēn shǒu lí, fù qǔ bàng dào rú xié ér.
一士挥刀身首离,复取傍盗如携儿。
bā fū huò èr wáng qí liù, jǐn qǔ dǎng rén fù zhū yù.
八夫获二亡其六,尽取党人付诸狱。
拼音:yī shì huī dāo shēn shǒu lí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谯郡人”,秦少游《书晋贤图后》记载:“独谯郡张文潜与余以为不然……”,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请离京做吴江知县。母亲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为谯县知县,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当时的大诗人晏殊的赏识。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宫的苏辙的厚爱。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并在东坡引荐下,应举姑苏。熙宁六年(1073年),即张耒二十岁时,由神宗亲策为进士,王安石负责提举,授临淮(今安徽泗县)主簿,开始步入仕途。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苏轼称他“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这是他们诗文交往的开始。与此前后,张耒与秦观、晁补之也有诗文唱和,结为知交。
熙宁六年至元丰八年(1073年-1085年),张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县尉、县丞一类地方官,并因秩满改官不断,往来京洛间,为政特别辛劳。“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悼逝》),“飘然羁孤,挈其妻孥,就食四方,莫知所归”(《上蔡侍郎书》)说的就是这段经历。张耒为官清廉,他本想凭着他那微薄的俸禄养其亲小,淡泊平生,然厄运频频而至,他的父母、前妻相继谢世,家境每况愈下,经济拮据,生活困窘。
元丰八年(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苏轼、苏辙相继奉调晋京。元祐元年(1086年)大臣范纯仁荐举张耒参加太学学士院考试。这次被荐参加考试的还有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由翰林学士苏轼命题,考试结果三人同被拔擢,张耒被任为秘书省正字,其后历任著作佐郎、秘书丞、史馆检讨,直到起居舍人。元祐二年(1087年)春,苏轼主持礼部贡举,张耒被聘为读卷官,入试院检点审阅举子试卷。元祐三年(1088年),秦观被召到京师,任太学博士,校正秘书,亦入苏轼门下。在暇日与张耒或举酒欢宴,或同游京都名胜,诗文酬唱,作画题跋,互相砥砺,共受苏轼薰沐。这是他们难以忘怀的欢乐年代,也是北宋文坛上的盛事。他们“一文一诗出,人争传诵之,纸价为贵”。馆阁八年,张耒有缘披览国家藏书,过着“图书堆枕旁,编简自相依”的生活,其文翰学术也日有进益。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得势,竭力报复元祐旧臣,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绍圣元年(1094年),张耒在以直龙图阁知润州(今镇江)任上,徙宣州(今宣城)绍圣四年(1097年)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酒税监督,再贬复州(宋地名,今湖北天门)监竟陵郡酒税。元符二年(1099年)起为黄州通判。宋徽宗即位,四十七岁的张耒一度内召为太常少卿,后又被启用为兖州、颍州(今阜阳)知州,但为时都很短促。当时苏轼自海南迁内地,张耒赋诗相庆;“今晨风日何佳哉?南极老人度岭来。此翁身如白玉树,已过千百大火聚。”不久,噩耗传来,苏轼于途中卒于常州。张耒在颍州举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师。未想竟触怒了上方,于崇宁元年(1102年)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安置于黄州,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内第三次被贬到那里,他在黄州先后共住了七八年,作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树枯木,蓬蒿满眼,自然令人惆怅莫名,但“江上鱼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云鬟”,倒也给他不少安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弟子潘大临结为紧邻,两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节。据载,当时的郡守瞿汝文怜其家贫,欲为其购买一份公田,以种植豆粟蔬菜等,贴补家用,张耒敬谢不取。正是此地的哀和乐使他难以忘怀,故他自号为“柯山”。
崇宁四年(1105年),秦观的儿子自藤州(今广西藤县)奉父柩归葬扬州,路过黄州时张耒临江祭奠,他为好友的“窜身瘴海,卒仆荒陋”而痛哭失声。泪水未干,黄庭坚又相继去世。崇宁五年,宋徽宗诏除一切党禁,张耒才得任便居住。这年冬天,他自黄州经颍州,回到故乡淮安,大约住了一年多时间。大观年间,移居陈州,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由于晚年长期赋闲,他贫病交加,《岁暮即事寄子由先生》云,“肉似闻韵客,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补衣裾。已病药三暴,辞贫饭一盂。长瓶卧墙角,短褐倒天吴。宵寐衾铺铁,晨饮火数珠。”可以想见他当时已衣食不继,三月不知肉昧了。
尽管政治环境是如此恶劣,生活是如此困穷,但诗人并没有向腐朽的蔡京集团屈服。以闻道苏轼自负,终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击也不后悔,且引为人生最大的志趣。诗人就这样坚持着,继苏辙和晁补之谢世之后,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据乾隆《山阳县志》载,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文潜三子:秬、秸、和,皆中进士第。秬、秸在陈死于兵。和为陕西教官,归葬二兄复遇盗见杀。文潜遂无后,可哀也。”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赠张耒集英殿修撰,诰词说:“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既概述了张耒等人的影响,又肯定了其文学成就,终于使张耒等巨名昭彰,流芳千秋。
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辞世后,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道授业,光大文风。《宋史·文艺传》称其:“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
其文集今存主要有四种版本:《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存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四库全书》本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存武英殿聚珍版本、广雅书局刻本,见于《宛丘先生集》而不见于《柯山集》的诗文,均辑入该本《拾遗》。《张右史文集》六十五卷,存明[url]万历抄本、清雍正七年谢浦泰抄本等。《张文潜文集》十三卷,存明嘉靖三年郝梁刻本。四种版本文集所收篇目互有差异。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有李逸安等校点《张耒集》,较为完备精审。张耒还撰有《明道杂志》一卷,南宋庆元时陈升刻于黄州,现存明刻本、《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六首。《全宋诗》卷一一五五至一八七录其诗三十三卷。《全宋文》卷二七五○至二七七一收其文二十二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近人邵祖寿编有《张文潜先生年谱》一卷。
张耒对诗文创作亦有他自己的观点,其核心则是以理为主,辞情翼之。“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蚊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水之初,岂若是哉!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传)。又云:“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一时之学者奉为至言。平心而论,强调在创作过程的发抒真情、笔随意驱,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的确也是把握了文艺创作的规律,但一味地否认构思、修饰、琢磨、锤炼等在创作过程中的必要性,则又不免矫枉过正。作者本人的创作也正因了其自立的樊篱,因而多少显得肌理有余而文采不足,略嫌枯槁相。其创作成就前未及东坡(苏轼),后不如放翁(陆游),痼或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