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我来万里外”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我来万里外”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lái wàn lǐ wài,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

“我来万里外”全诗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我来万里外

昔在京城南,成均封茅屋。
清晨屣履过,不顾车击毂。
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同侪畏锋锐,兄弟更驰逐。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余烛。
连收领底髭,未耗髀中肉。
飞腾困中路,黾勉啄场粟。
归来九江上,家有十亩竹。
一官粗包裹,万卷中自足。
还如白司马,日听杜鹃哭。
我来万里外,命与江波触。
罪重惭故人,囊空仰微禄。
已为达士笑,尚谓愚者福。
米盐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尺书慰贫病,佳句烂圭玉。
多难畏人知,胡为强题目。
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但愿洗余愆,躬耕江一曲。
共居天地间,大类一间屋。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宁従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百病侵形骸,渐老同破屋。
中有一寸空,能用辐与毂。
忽如丹砂走,不受凡火伏。
前瞻已不远,后蹑愈难逐。
将炊甑中饭,未悟窗下烛。
聪明役声形,口腹嗜鱼肉。
尘泥翳泉井,荆棘败禾粟。
未知按妙指,漫欲理丝竹。
庐山多名缁,过客礼白足。
达观等存亡,世欲强歌哭。
确然金石心,不畏蚊蚋触。
顺忍为裳衣,供施谢荣禄。
真人我自有,渡海笑徐福。
众皆指庸庸,自顾非碌碌。
愧君诗意厚,桃李报琼玉。
举网罗众禽,有获非一目。
喧啾定无用,要自取黄鹄。
君看大方家,慎勿留一曲。
治生非所长,儿女惊满屋。
作官又迂疏,不望载朱毂。
因缘挂罪罟,未许即潜伏。
空余读书病,日与古人逐。
老妻怜眼昏,入夜屏灯烛。
上官念贫窭,时节馈醪肉。
衰年类蒲柳,世事剧麻粟。
数日望归田,寄语先栽竹。
文章亦细事,勤苦定何足。
君诗四相攻,欲看守陴哭。
愧无即墨巧,不解火牛触。
自非太学生,彫琢事干禄。
安心已近道,闭口岂非福。
胡为调狂祠,玉石相落碌。
腹中抱丹砂,舌下漱白玉。
作诗虽云好,未免乱心目。
奕秋教二人,不取志鸿鹄。
摩诘非不言,遗韵寄终曲。


赏析


过去在京城南,成均封茅屋顶。
清晨拖着鞋超过,不管车攻击车。
时有江南生,能让许多人穿。
同辈害怕锋锐,兄弟重新追逐。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余烛。
连收领底胡须,没有减少大腿上的肉。
飞腾困中的路,努力啄场粮食。
回家九江上,家有十亩竹子。
一级粗包裹,万卷中自我满足。
回到白司马,每天听杜鹃哭。
我来万里之外,命令和江水触。
罪重惭愧所以人,囊空仰微禄。
已经是通达事理的人笑,还对我的祝福。
米盐天草草,经常忙忙碌碌奔波。
书信慰问贫困,佳句烂圭玉。
多难害怕别人知道,为什么强大题目。
到年慕故乡,把思念寄托天鹅。
但愿洗多错误,亲自耕作江一曲。
共同居住在天地间,大像一间屋子。
推排出高低,为什么不同的车转毂。
生死本昼夜,祸福固转化。
谁让尘埃昏,波浪与繁华驱逐。
就像柴中火,外照不从蜡烛。
感谢你掏到道,劝我减美味佳肴。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需要粮食。
芬铺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息稍微知道气定,睡少证明神足。
为什么喜欢吃个饱,因为让百神哭。
要知道丹砂一样,不接受腥腐触。
可怜山林姿态,自缚微薄俸禄。
你看出世人,肯屑世间幸福。
宁愿跟随市场游,与众人一样忙忙碌碌。
不愿意把衣服,腰金佩玉鸣玉。
这些人现在在哪里,不容易认识所有目。
恐怕在庐山中,飞翔追逐黄天鹅。
试用色寻,应歌紫芝曲。
疾病侵袭身体,渐老同破屋。
中有一点空,采用辐和毂。
忽然像丹砂跑,不接受所有火伏。
前瞻已经不远,后来登越难驱逐。
将饭甑中吃饭,没有领悟到窗下蜡烛。
聪明战声形,肚子吃鱼肉。
泥浆覆盖泉井,荆棘败坏的粮食。
不知道按妙手指,漫想理乐队。
庐山多为黑色,宾客礼白脚。
达观等存亡,世人想强迫歌哭。
确实金石心,不害怕蚊子撞。
顺从忍耐为衣裳,供施谢荣禄。
真人我自己有,渡海笑徐福。
大家都指着说平庸,看自己不是庸碌之辈。
愧君诗很好,桃李报琼玉。
举网罗众禽,有获得的不是一只眼睛。
喧整日确定没有使用,要自己拿天鹅。
你看大正在家,千万不要留下一曲。
治生不是长处,女人感到满屋子。
作官又迂腐疏阔,不希望载朱毅。
因缘挂法网,不答应就隐藏。
空多读书病,每天与古人追逐。
老妻子可怜眼昏,到了半夜屏风灯蜡烛。
上司想到贫穷,时节馈送醪肉。
衰年类蒲柳,时事剧麻粟。
几天希望回家,在对先栽竹。
文章也是小事,勤苦定什么。
君诗四相攻,想看守城哭。
惭愧没有即墨技巧,不脱火牛触。
自己不是学生,雕琢事干禄。
安心已经接近道,闭上嘴巴难道不是福。
胡为调狂祠,玉石相落石块。
肚子里抱着朱砂,舌下冲刷着白玉。
作诗虽是好,没有避免乱心眼睛。
奕秋教二人,不取志天鹅。
摩诘不是不说,遣韵寄到曲。

“我来万里外”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kǒng píng zhòng zhù zuò jiàn jì sì shǒu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xī zài jīng chéng nán, chéng jūn fēng máo wū.
昔在京城南,成均封茅屋。
qīng chén xǐ lǚ guò, bù gù chē jī gǔ.
清晨屣履过,不顾车击毂。
shí yǒu jiāng nán shēng, néng shǐ duō shì fú.
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tóng chái wèi fēng ruì, xiōng dì gèng chí zhú.
同侪畏锋锐,兄弟更驰逐。
wén chéng jù fān shuǐ, fù bà yǒu yú zhú.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余烛。
lián shōu lǐng dǐ zī, wèi hào bì zhōng ròu.
连收领底髭,未耗髀中肉。
fēi téng kùn zhōng lù, mǐn miǎn zhuó chǎng sù.
飞腾困中路,黾勉啄场粟。
guī lái jiǔ jiāng shàng, jiā yǒu shí mǔ zhú.
归来九江上,家有十亩竹。
yī guān cū bāo guǒ, wàn juǎn zhōng zì zú.
一官粗包裹,万卷中自足。
hái rú bái sī mǎ, rì tīng dù juān kū.
还如白司马,日听杜鹃哭。
wǒ lái wàn lǐ wài, mìng yǔ jiāng bō chù.
我来万里外,命与江波触。
zuì zhòng cán gù rén, náng kōng yǎng wēi lù.
罪重惭故人,囊空仰微禄。
yǐ wèi dá shì xiào, shàng wèi yú zhě fú.
已为达士笑,尚谓愚者福。
mǐ yán rì cǎo cǎo, bēn zǒu cháng lù lù.
米盐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chǐ shū wèi pín bìng, jiā jù làn guī yù.
尺书慰贫病,佳句烂圭玉。
duō nàn wèi rén zhī, hú wéi qiáng tí mù.
多难畏人知,胡为强题目。
cú nián mù sāng zǐ, guī niàn jì hóng hú.
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dàn yuàn xǐ yú qiān, gōng gēng jiāng yī qǔ.
但愿洗余愆,躬耕江一曲。
gòng jū tiān dì jiān, dà lèi yī jiān wū.
共居天地间,大类一间屋。
tuī pái chū gāo xià, hé yì chē zhuǎn gǔ.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sǐ shēng běn zhòu yè, huò fú gù yǐ fú.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shuí lìng chén gòu hūn, làng yǔ fēn huá zhú.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pì rú xīn zhōng huǒ, wài zhào bù zì zhú.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gǎn jūn tàn zhì dào, quàn wǒ jiǎn liáng ròu.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xū xīn yǒu yí wèi, shí fù bù xū sù.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fēn fū xiè táo xìng, qīng jìn bǐ sōng zhú.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xī wēi zhī qì dìng, shuì shǎo yàn shén zú.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hú wéi shì yī bǎo, zuò shǐ bǎi shén kū.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yào zhī dān shā yì, bù shòu xīng fǔ chù.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kě lián shān lín zī, zì fù dòu shēng lù.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jūn kàn chū shì shì, kěn xiè shì jiān fú.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níng cóng shì jǐng yóu, yǔ zhòng tóng lù lù.
宁従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bù yuàn shù guān shang, yāo jīn pèi míng yù.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sī rén jīn hé zài, wèi yì shí fán mù.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kǒng zài lú shān zhōng, fēi xiáng zhú huáng gǔ.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shì yòng wù sè xún, yīng gē zǐ zhī qū.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bǎi bìng qīn xíng hái, jiàn lǎo tóng pò wū.
百病侵形骸,渐老同破屋。
zhōng yǒu yī cùn kōng, néng yòng fú yǔ gǔ.
中有一寸空,能用辐与毂。
hū rú dān shā zǒu, bù shòu fán huǒ fú.
忽如丹砂走,不受凡火伏。
qián zhān yǐ bù yuǎn, hòu niè yù nán zhú.
前瞻已不远,后蹑愈难逐。
jiāng chuī zèng zhōng fàn, wèi wù chuāng xià zhú.
将炊甑中饭,未悟窗下烛。
cōng míng yì shēng xíng, kǒu fù shì yú ròu.
聪明役声形,口腹嗜鱼肉。
chén ní yì quán jǐng, jīng jí bài hé sù.
尘泥翳泉井,荆棘败禾粟。
wèi zhī àn miào zhǐ, màn yù lǐ sī zhú.
未知按妙指,漫欲理丝竹。
lú shān duō míng zī, guò kè lǐ bái zú.
庐山多名缁,过客礼白足。
dá guān děng cún wáng, shì yù qiáng gē kū.
达观等存亡,世欲强歌哭。
què rán jīn shí xīn, bù wèi wén ruì chù.
确然金石心,不畏蚊蚋触。
shùn rěn wèi shang yī, gōng shī xiè róng lù.
顺忍为裳衣,供施谢荣禄。
zhēn rén wǒ zì yǒu, dù hǎi xiào xú fú.
真人我自有,渡海笑徐福。
zhòng jiē zhǐ yōng yōng, zì gù fēi lù lù.
众皆指庸庸,自顾非碌碌。
kuì jūn shī yì hòu, táo lǐ bào qióng yù.
愧君诗意厚,桃李报琼玉。
jǔ wǎng luó zhòng qín, yǒu huò fēi yī mù.
举网罗众禽,有获非一目。
xuān jiū dìng wú yòng, yào zì qǔ huáng gǔ.
喧啾定无用,要自取黄鹄。
jūn kàn dà fāng jiā, shèn wù liú yī qǔ.
君看大方家,慎勿留一曲。
zhì shēng fēi suǒ zhǎng, ér nǚ jīng mǎn wū.
治生非所长,儿女惊满屋。
zuò guān yòu yū shū, bù wàng zài zhū gǔ.
作官又迂疏,不望载朱毂。
yīn yuán guà zuì gǔ, wèi xǔ jí qián fú.
因缘挂罪罟,未许即潜伏。
kòng yú dú shū bìng, rì yǔ gǔ rén zhú.
空余读书病,日与古人逐。
lǎo qī lián yǎn hūn, rù yè píng dēng zhú.
老妻怜眼昏,入夜屏灯烛。
shàng guān niàn pín jù, shí jié kuì láo ròu.
上官念贫窭,时节馈醪肉。
shuāi nián lèi pú liǔ, shì shì jù má sù.
衰年类蒲柳,世事剧麻粟。
shù rì wàng guī tián, jì yǔ xiān zāi zhú.
数日望归田,寄语先栽竹。
wén zhāng yì xì shì, qín kǔ dìng hé zú.
文章亦细事,勤苦定何足。
jūn shī sì xiāng gōng, yù kān shǒu pí kū.
君诗四相攻,欲看守陴哭。
kuì wú jí mò qiǎo, bù jiě huǒ niú chù.
愧无即墨巧,不解火牛触。
zì fēi tài xué shēng, diāo zuó shì gàn lù.
自非太学生,彫琢事干禄。
ān xīn yǐ jìn dào, bì kǒu qǐ fēi fú.
安心已近道,闭口岂非福。
hú wéi diào kuáng cí, yù shí xiāng luò lù.
胡为调狂祠,玉石相落碌。
fù zhōng bào dān shā, shé xià shù bái yù.
腹中抱丹砂,舌下漱白玉。
zuò shī suī yún hǎo, wèi miǎn luàn xīn mù.
作诗虽云好,未免乱心目。
yì qiū jiào èr rén, bù qǔ zhì hóng hú.
奕秋教二人,不取志鸿鹄。
mó jí fēi bù yán, yí yùn jì zhōng qū.
摩诘非不言,遗韵寄终曲。

“我来万里外”平仄韵脚


拼音:wǒ lái wàn lǐ wài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九泰  (仄韵) 去声九泰

作者简介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作者介绍


苏辙的生平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人物主要活动年谱:

  嘉祐六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的评论

治学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古文写作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回河争论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