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城中”出自宋代陈著的《沁园春(丁未春补游西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mò wèn chéng zh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莫问城中”全诗:出禁城西,湖光自别,唤醒两瞳。
有画桥几处,通人南北,绿堤十里,分水西东。
问柳旗亭,簇山梵所,空翠烟飞半淡浓。
偏奇处,看笙歌千舫,泛绮罗宫。
从容。
莫问城中。
是则是繁华九市通。
奈一番雨过,沾衣泥黑,三竿日上,扑面尘红。
那壁喧嚣,这边清丽,咫尺中间敻不同。
休归去,便舣舟荷外,梦月眠风。
《沁园春(丁未春补游西湖)》是宋代陈著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丁未春补游西湖)
清晨出禁城的西门,湖水的光芒自成一片,唤醒了我的双眼。有几座画桥,连接着南北两岸,绿色的堤岸长达十里,分隔着湖水的西部和东部。问一问傍着柳树的亭子,簇拥在山间的寺庙,空灵的绿色烟雾飘散着淡淡的浓郁气息。特别奇妙的地方,看着笙歌声中千船起舞,泛着锦绣罗宫的景象。从容地欣赏着,不必问城中的繁华景象。虽然繁华如九个市场相通,但经过一场雨过后,衣服沾满了黑色的泥土,三竿高日升起,扑面而来的是红色的尘土。那一边是喧嚣嘈杂的景象,而这一边是清丽宁静的景色,咫尺之间却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不愿回去,就在船上漂荡在荷叶的外面,做着梦中的月亮和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到西湖游玩的情景。诗人清晨离开禁城,来到西湖,湖水的光芒和美景唤醒了他的双眼。他欣赏着连接南北两岸的画桥,沿着绿色的堤岸漫步,感受着湖水的西部和东部的不同氛围。他在柳树旁的亭子和山间的寺庙停下来,感受着那里空灵的氛围和淡淡的浓郁气息。他注意到在某个特别奇妙的地方,有千船起舞的笙歌声,泛着锦绣罗宫的景象,给人一种美好而繁华的感觉。诗人在城市的喧嚣与西湖的宁静之间产生了对比,他认为这两者虽然相距咫尺,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最后,诗人表达了不愿离开西湖的情感,他选择在船上漂荡在荷叶的外面,憧憬着美丽的月亮和微风。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西湖的景色,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赏析。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对城市与自然的对比,诗人传达了对自然清幽与繁华世俗的思考和感叹。整首诗以写景为主,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西湖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qìn yuán chūn dīng wèi chūn bǔ yóu xī hú
沁园春(丁未春补游西湖)
chū jìn chéng xī, hú guāng zì bié, huàn xǐng liǎng tóng.
出禁城西,湖光自别,唤醒两瞳。
yǒu huà qiáo jǐ chù, tōng rén nán běi, lǜ dī shí lǐ, fēn shuǐ xī dōng.
有画桥几处,通人南北,绿堤十里,分水西东。
wèn liǔ qí tíng, cù shān fàn suǒ, kōng cuì yān fēi bàn dàn nóng.
问柳旗亭,簇山梵所,空翠烟飞半淡浓。
piān qí chù, kàn shēng gē qiān fǎng, fàn qǐ luó gōng.
偏奇处,看笙歌千舫,泛绮罗宫。
cóng róng.
从容。
mò wèn chéng zhōng.
莫问城中。
shì zé shì fán huá jiǔ shì tōng.
是则是繁华九市通。
nài yī fān yǔ guò, zhān yī ní hēi, sān gān rì shàng, pū miàn chén hóng.
奈一番雨过,沾衣泥黑,三竿日上,扑面尘红。
nà bì xuān xiāo, zhè biān qīng lì, zhǐ chǐ zhōng jiān xiòng bù tóng.
那壁喧嚣,这边清丽,咫尺中间敻不同。
xiū guī qù, biàn yǐ zhōu hé wài, mèng yuè mián fēng.
休归去,便舣舟荷外,梦月眠风。
拼音:mò wèn chéng zhōng
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陈著,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词人。1214年生。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著作郎,出知嘉兴府。忤贾似道,改临安通判。著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
四年,除著作郎。以忤贾似道,出知嘉兴县。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嵊县。七年,迁通判扬州,寻改临安府签判转运判,擢太学博士。十年,以监察御史知台(樊传作合)州。宋亡,隐居四明山中。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各本文字多残缺错漏,其中诗缺二卷。事见清樊景瑞撰《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见清光绪本卷首),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二三有传。